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秘結

秘結

經義

《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十陰十。

《氣厥論》曰∶膀十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脈解篇》曰∶太十陰十所謂病脹者,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腎脈微急,為不得前後。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十十睪十十而痛,時窘之後。

《五常政大論》曰∶涸流之紀,其病痿厥堅下。其病癃十閉,邪傷腎也。

《六元政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至,淋 之病生矣。太十陽十所至為流泄禁止。燥勝則幹。

《至真要大論》曰∶太十陰十司天,病十陰十痹,大便難,十陰十氣不用,病本於腎。太十陽十之勝,隱曲不利,互引十陰十股。少十陰十之復,隔腸不便。

《宣明五氣篇》曰∶腎惡燥。

《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十液通氣也。

《雜病篇》曰∶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十陰十。

論證(共二條)

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等說,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十陽十結、十陰十結之說,此其立名太煩,又無確據,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證之害也。不知此證之當辯者惟二,則曰十陰十結、十陽十結而盡之矣。蓋十陽十結者,邪有餘,宜攻宜瀉者也;十陰十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結之綱領矣。若或疑餘之說,而欲必究其詳。則凡雲風秘者,蓋風未必秘,但風勝則燥,而燥必由火,熱則生風,即十陽十結也。

豈謂因風而宜散乎?有雲氣秘者,蓋氣有虛實,氣實者十陽十有餘,十陽十結也。氣虛者十陽十不足,十陰十結也,豈謂氣結而盡宜破散乎?至若熱秘、寒秘,亦不過十陰十陽十之別名耳。再若濕秘之說,則濕豈能秘,但濕之不化,由氣之不行耳,氣之不行,即虛秘也,亦十陰十結也。總之,有火者便是十陽十結,無火者便是十陰十結。以此辯之,豈不瞭然?餘故曰∶凡斯二者,即秘結之綱領也。

秘結之由,除十陽十明熱結之外,則悉由乎腎。蓋腎主二十陰十而司開闔,故大小十便不禁者,其責在腎,然則不通者,獨非腎乎。故腎熱者,宜涼而滋之。腎寒者,宜十十溫十十而滋之。腎虛者,宜補而滋之。腎幹燥者,宜潤而滋之。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十液通氣也,正此之謂。

論治(共七條)

一、十陽十結證,必因邪火有餘,以致津十液幹燥。此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脾,或以酒色之火熾於腎,或以時令之火蓄於臟,凡因暴病,或以年壯氣實之人,方有此證。然必有火證火脈,內外相符者,方是十陽十結。治此者,又當察其微甚。邪結甚者,非攻不可,宜諸承氣湯、神佑丸、百順丸之類主之。邪結微者,宜清涼飲子、《元戎》四物湯,或黃龍湯、玉燭散之類主之。火盛不解者,宜涼膈散,大黃硝石湯、八正散、大厘清飲、大金花丸之類主之。火盛水虧,十陰十虛而燥者,宜丹溪補十陰十丸、人參固本丸,或六味地黃加黃柏、知母、麻仁之類主之。

十陰十結證,但察其既無火證,又無火脈,或其人喜熱惡冷,則非十陽十證可知。然既無邪,何以便結不通?蓋此證有二,則一以十陽十虛,一以十陰十虛也。凡下焦十陽十虛,則十陽十氣不行,十陽十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十陰十凝於下,此十陽十虛而十陰十結也。下焦十陰十虛,則十十精十十血枯燥,十十精十十血枯燥,則津十液不到而腸臟幹槁,此十陰十虛而十陰十結也。故治十陽十虛而十陰十結者,但益其火,則十陰十凝自化。宜右歸飲、大補元煎、大營煎之類主之。或以人參、當歸數錢煎湯,送右歸、八味等丸俱妙。治十陰十虛而十陰十結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宜左歸飲、左歸丸、當歸地黃飲、五福飲、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於前法中各加肉蓯蓉二三錢,以酒洗去咸,同煎服之,其效尤速。然此等證候,其來有漸,但初覺時,盒飯加意調理,自無不愈。若待氣血俱敗,則最難為力,而徒歸罪於藥之不效,亦何其不智也。以上十陰十結一證,雖氣血之分自當如此。然血虛者,亦必氣有不行;氣虛者,豈曰血本無恙?大都虛而兼熱者,當責其血分;虛而兼寒者,當責其氣分,此要法也。第今之世人,但知有熱秘,而不知有冷秘,所以《局方》有半硫丸,海藏有已寒丸之類,皆治此之良劑,所當察也。若欲兼十十溫十十兼補,似不若八味地黃丸及理十陰十煎之屬為更妙。

大便本無結燥,但連日或旬日欲解不解,或解止些須而不能通暢,及其既解,則仍無幹硬。凡此數者,皆非火證,總由七情、勞倦、色十欲,以致十陽十氣內虧不能化行,亦十陰十結之屬也。此當詳察脾腎,辯而治之。病在脾者,宜治中焦,以理中湯、十十溫十十胃飲、五君子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病在腎者,宜治下焦,以右歸飲、大補元煎、八味地黃湯之類主之。

老人便結,大都皆屬血燥。蓋人年四十而十陰十氣自半,則十陰十虛之漸也。此外則愈老愈衰,十十精十十血日耗,故多有幹結之證。治此之法無他,惟虛者補之,燥者潤之而盡之矣。然亦當辯其虛實微甚,及有火無火,因其人而調理之可也。凡潤燥等劑,如導滯通幽湯、蓯蓉潤腸丸、搜風順氣丸、東垣潤腸丸、《衛生》潤腸丸、《元戎》四物湯、三仁丸、百順丸之類,皆可選用。又豕膏為潤燥之神劑,最當隨宜用之。其有大虛大熱者,宜用前十陰十陽十結治法。許學士治年老虛人便秘,隻用火麻仁、蘇子仁各半,研取汁服之,更煮粥食之,不必服藥而秘愈。

便閉有不得不通者,凡傷寒雜證等病,但屬十陽十明實熱可攻之類,皆宜以熱結治法,通而去之。若察其元氣已虛,既不可瀉,而下焦脹閉又通不宜緩者,但用濟川煎主之,則無有不達。

元氣薄弱之人,凡患傷寒雜證病氣不足等病,而有大便不行者,但察其胸腹下焦。

若絕無脹實痞塞,急墜欲解等患,此其中本無實邪,即雖十日二十日不解,亦自無妨。切不可因其不便,強為疏導。蓋其胃口未開,食飲未進,則全賴中氣以為捍禦之本。但俟邪氣漸退,胃氣漸和,則自然通達,無足慮也。若腸臟本無滯礙,而強為通利以泄胃氣,遂至主不勝客者有之,邪因而陷者亦有之。此其害受於冥冥之中,而人多不知也。識之!慎之!一、秘結證,凡屬老人、虛人、十陰十臟人,及產後、病後、多汗後,或小水過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瀉之後,多有病為燥結者。蓋此非氣血之虧,即津十液之耗。凡此之類,皆須詳察虛實,不可輕用芒硝、大黃、巴豆、牽牛、芫花、大戟等藥,及承氣、神芎等劑。雖今日暫得通快,而重虛其虛,以致根本日竭,則明日之結必將更甚,愈無可用之藥矣。況虛弱之輩,幸得後門堅固,最是壽征。雖有澀滯,亦須緩治。但以養十陰十等劑,漸加調理,則無有不潤。故病傢醫傢凡遇此類,切不可十十性十十急欲速,以自取其敗,而致悔無及也。

述古(共四條)

東垣曰∶《金匱真言論》雲∶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十陰十。又雲∶大便難者,取足少十陰十。夫腎主五液,津十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饑飽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濃之物而助火邪,耗散真十陰十,津十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十陽十結,有十陰十結。又有老年氣虛,津十液不足而結燥者。治法雲∶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如少十陰十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十陰十不得大便,以苦泄之。十陽十結者散之,十陰十結者十十溫十十之。仲景曰∶小十便利而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食傷太十陰十,腹滿而食不化,腹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藥泄之。如血燥而不能大便者,以桃仁、酒制大黃通之。風結燥而大便不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黃利之。如氣澀而大便不通者,以鬱李仁、枳實、皂角仁潤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十液,燥結愈甚,復下復結,極則以致導引於下而不通,遂成不救。噫!可不慎哉。又曰∶凡臟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虛秘,有實秘。實秘者,能飲食,小十便赤,麻仁丸、七宣丸之類主之;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十便清,濃樸湯主之。蓋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予觀此東垣之法,多從治標。雖末有虛實之辯,而用濃樸湯者,此但以有物無物言虛實。謂有物者,當下之。無物者,當行其氣耳。而於真十陰十虧損,邪正之虛實,則所未及。此其法固不可廢,亦不可泥也。

丹溪曰∶古方有脾約證,制脾約丸。謂胃強脾弱,約束津十液不得四佈,但輸膀十胱,故小十便數而大便難者,曰脾約,與此丸以下脾之結燥,腸潤結化,津十液入胃而愈。然既曰脾約,必十陰十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金耗則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送,宜大便秘而難,小十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十陰十血,使十陽十火不熾,金行清化,脾土清健,津十液入胃,則腸潤而通矣。今此丸用之熱甚而氣實,與西北方人稟之壯實者無有不安;若用之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在東南以潤燥為主。

王節齋曰∶若年高人脾虛血燥,易饑易飽,大便燥難,用白芍藥、當歸各一兩,人參七錢,升麻、炙甘草各四錢,山楂、大麥芽、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五錢。此老人常服藥也。

薛立齋曰∶前證屬形氣病氣俱不足,脾胃虛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難耳。法當滋補化源。

又有脾約證,成無己曰∶胃強脾弱,約束津十液不得四佈,但輸膀十胱,小十便數而大便難者是也。宜用脾約丸。十陰十血枯槁,內火燔灼,肺金受邪,土受木克,脾肺失傳,大便秘而小十便數者,宜用潤腸丸。此乃病氣有餘之治法也。經雲∶脾為至十陰十己土而主十陰十。然老弱之人,當補中益氣以生十陰十血。又曰∶腎開竅於二十陰十,大小十便也。若腎經津涸者,用六味丸,脾肺氣虛者,補中益氣湯。脾經鬱結者,加味歸脾湯。氣血虛者,八珍湯。若發十熱作渴飲冷,用竹葉黃湯。若膏粱濃味積熱者,加味清胃散。

十陽十結新按

餘嘗治一少年,素好火酒,適於夏月,醉則露臥,不畏風寒。此其食十十性十十臟氣,皆有大過人者,因致熱結三焦,二便俱閉。餘先以大承氣湯,用大黃五七錢,如石投水。又用神佑丸及導法,俱不能通,且前後俱閉,危劇益甚。遂仍以大承氣湯加生黃二兩,芒硝三錢,加牙皂二錢,煎服。黃昏進藥,四鼓始通,大便通而後小十便漸利。此所謂盤根錯節,有非斧斤不可者,即此之類。若優柔不斷,鮮不害矣。

十陰十結新按

朱翰林太夫人,年近七旬,於五月時,偶因一跌,即致寒熱。群醫為之滋十陰十清火,用生地、芍藥、丹皮、黃芩、知母十之屬,其勢日甚。及餘診之,見其六脈無力,雖頭面、上身有熱,而口則不渴,且足冷至股。餘曰∶此十陰十虛受邪,非跌之為病,實十陰十證也。遂以理十陰十煎加人參、柴十十胡十十,二劑而熱退,日進粥食二三碗;而大便以半月不通,腹且漸脹,咸以為慮,群議燥結為火,復欲用清涼等劑。餘堅執不從,謂其如此之脈,如此之年,如此之足冷,若再一清火,其原必敗,不可為矣。經曰∶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正此謂也。乃以前藥更加薑、附,倍用人參、當歸,數劑而便即通,脹即退,日漸撤消矣。病起之後,眾始服其定見。

秘結論列方

承氣湯(攻一) 黃龍湯(攻二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濃樸湯(和三三六) 八正散(寒百十五) 大補元煎(新補一) 涼膈散(攻十九) 大營煎(新補十四)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理中湯(熱一) 理十陰十煎(新熱三) 當歸地黃飲(新補二十) 十十溫十十胃飲(新熱五) 歸脾湯(補三二) 加味歸脾湯(補三三)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加味清胃飲(寒五五)左歸丸(新補四) 五福飲(新補六)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濟川煎(新補二一) 豕膏(新因二九) 《元戎》四物湯(攻二六)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丹溪補十陰十丸(寒百六十) 麻仁丸(攻九二) 玉燭散(攻二四) 竹葉黃 湯(寒七) 脾約丸(攻九三) 八珍湯(補十九) 東垣潤腸丸(和三百四十) 三仁丸(和三三八) 百順丸(新攻六) 大厘清飲(新寒五) 《衛生》潤腸湯(和三三三) 七宣丸(攻九四) 清涼飲子(攻二五) 蓯蓉潤腸丸(和三四一) 神佑丸(攻四八) 大金花丸(攻五五) 導滯通幽湯(和三三五) 大黃硝石湯(攻十四) 搜風順氣丸(和三四三)

論外備用方

三和散(和百五十 氣秘) 益血丹(補一五七 亡血久虛)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十陰十虛)潤腸湯(和三三三 血燥) 通幽湯(和三三四 燥結痛) 半硫丸(熱一八七 虛冷秘) 皂角散(和三三七 通秘) 當歸承氣湯(攻六)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虛秘) 犀角丸(攻九十痰火秘) 益血潤腸湯(和三四二 老人便秘) 調營活絡飲(和二八三) 大已寒丸(熱一七一寒秘) 木香檳榔丸(攻五十 積熱秘) 芍藥清肝散(寒六一) 當歸龍薈丸(寒一六七)桃仁承氣湯(攻四) 《聖惠》搜風順氣丸(和三四四 血燥十熱)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