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三貫集·雜證謨·脫肛

脫十十肛十十

論證

大腸與肺為表裡,肺熱則大腸燥結,肺虛則大腸滑脫,此其要也。故有因久瀉、久痢,脾腎氣陷而脫者。有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而脫者。有因勞役吐瀉,傷肝脾而脫者。有因酒濕傷脾,色十欲傷腎而脫者。有因腎氣本虛,關門不固而脫者。有因過用寒涼,降多亡十陽十而脫者。有因濕十熱下墜而脫者。然熱者必有熱證,如無熱證。便是虛證。且氣虛即十陽十虛,非用十十溫十十補多不能效。凡小兒元氣不實者,常有此證。故陳自明曰∶大腸虛寒,其氣下陷,則十十肛十十門翻出;或因產努力,其十十肛十十亦然,是誠確見之論。

論治

《內經》曰∶下者舉之∶徐之才曰∶澀可去脫,皆治脫十十肛十十之法也。故古人之治此者,多用參、 、歸、術、川芎、甘草、升麻之類以升之補之,或兼用北五味、烏梅之類以固之澀之,仍外用熏洗收澀之藥,則無有不愈。凡中氣微虛而脫者,宜四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

中寒吐瀉而脫者,五君子煎,或十十溫十十胃飲。瀉痢不止而滑脫者,胃關煎,或加烏梅、北五味、文蛤、木香之屬以佐之。脾虛下陷而脫者,補中益氣湯,或舉元煎。十陰十虛肝腎不足而下陷者,補十陰十益氣煎。十陰十中十陽十虛而脫者,理十陰十煎,或大補元煎。以上諸證,凡虛中挾火,或熱赤,或腫痛,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黃連、黃芩、槐花之類加減治之。然必真有火證火脈,方可酌用寒涼。若非實火,則大忌苦寒。以防其沉降敗脾也。若婦人產後用力太過,十十肛十十門脫出者,宜六物煎加升麻,或用殿胞煎加人參。仍須用十十溫十十熱湯洗而收之。若濕十熱下墜,疼痛脫十十肛十十甚者,十十抽十十薪飲、大厘清飲;微者,約營煎。

述古

薛立齋曰∶脫十十肛十十屬大腸氣血虛而兼濕十熱。凡濕十熱勝者,升十陽十除濕湯。血熱者,四物加條芩、槐花。血虛者,四物加白術、茯苓。兼痔而痛者,四物加槐花、黃連、升麻。久痢者,補中益氣湯加酒炒芍藥。中氣虛陷者,前湯加半夏、炮薑、五味、茯苓。腎虛者,六味丸。虛寒者,八味丸。

簡易方

一方 用五倍子末三錢,明礬末二錢,水二碗,煎沸熱洗,立收。

一方 治脫十十肛十十三五寸者,先用五倍礬湯洗過,次用赤石脂為末,以油紙托上,四圍皆摻之,妙。

一方 用桑葉、桃葉煎湯,入礬末,洗之則愈。或以蓖麻子搗膏藥貼頂心,則不下脫。

一方 用鍛石炒熱,以帛包裹,令患人坐其上,冷即易之。

灸脫十十肛十十法

長強十十穴十十(灸三壯愈)、臍中(隨年壯)、百會(灸三壯,治小兒脫十十肛十十)。

脫十十肛十十論列方

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大補元煎(新補一) 十十溫十十胃飲(新熱五) 四物湯(補八) 大厘清飲(新寒五)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胃關煎(新熱九) 六物煎(新因二十)升十陽十除濕湯(和一七九) 舉元煎(新補十七) 六味丸(補百二十) 五味異功散(補四) 理十陰十煎(新熱三) 殿胞煎(新因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補十陰十益氣煎(新補十六) 十十抽十十薪飲(新寒三) 約營煎(新寒二十)

論外備用方

縮砂散(因二八四 伏熱) 伏龍肝散(因二八八 擦敷) 真人養臟湯(和一九四) 蟠龍散(因二八七 擦敷) 熏洗熨法(因二百八十、二八一) 參術芎歸湯(因二八二 氣虛) 涼血清腸散(因二八三 血熱) 訶子人參湯(因二八五 虛陷)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