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
經義
《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長刺節論》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十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經脈篇》曰∶足厥十陰十肝病,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肝所生病,為飧泄、狐疝。足厥十陰十之別,循脛上十十睪十十,結於十十莖十十,其氣逆則十十睪十十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厥十陰十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十十十交十十十者各一,左取右,右取左。
《脈解篇》曰∶厥十陰十所謂疝,婦人少腹腫也。十陰十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 隆疝也。
《十陰十陽十別論》曰∶三十陽十為病,發寒熱,其傳為 疝。
《經筋篇》曰∶足十陽十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足太十陰十之筋,病十陰十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十陰十之筋,病十陰十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十陰十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十十睪十十而痛,時窘之後。
《四時氣篇》曰∶小腹控十十睪十十,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十十睪十十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
《玉機真藏論》曰∶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本藏篇》曰∶腎下則腰十十尻十十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脈要十十精十十微論》曰∶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肝脈滑甚為 疝。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 癃,澀甚為腸 ;微澀為內 ,多下膿血。腎脈滑甚為癃 。
《大奇論》曰∶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十陽十急為瘕,三十陰十急為疝。
《五臟生成篇》曰∶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四時刺逆從論》曰∶厥十陰十滑則病狐疝風。少十陰十滑則病肺風疝。太十陰十滑則病脾風疝。十陽十明滑則病心風疝。太十陽十滑則病腎風疝。少十陽十滑則病肝風疝。
《至真要大論》曰∶十陽十明司天,丈夫 疝,婦人少腹痛。十陽十明之勝,外發 疝。太十陽十在泉,民病少腹控十十睪十十,引腰脊,上沖心痛。太十陽十之復,少腹控十十睪十十,引腰脊,上沖心。太十陰十在泉,主勝,甚則為疝。
論證(共三條)
疝氣病者,凡小腹十十睪十十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者,皆是也。但疝證不一,如《內經》所謂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 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沖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結氣在十陰十而氣逆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也。
有六經風疝者,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者是也。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是也。凡此七者,總皆疝之為義。然疝之為病,不獨男子有之,而婦人亦有之,經曰∶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又曰∶厥十陰十所謂 疝,婦人少腹腫也。至若沖疝、瘕之屬,亦皆男婦之所同病者。然惟十十睪十十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觀張子和曰∶夫遺溺、閉癃、十陰十痿、脬痹、十十精十十滑、白十十婬十十,皆男子之病也。若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 ,嗌幹,癃十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十陰十突出,後十陰十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此說誠非謬也。然今人但言男子之疝,而全不知婦人之疝,殊失之矣。
疝氣所屬,本非一經。如《內經》所雲∶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又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又曰∶三十陽十為病,發寒熱,其傳為 疝。又曰∶邪在小腸者,連十十睪十十系,屬於脊。又曰∶邪客於足厥十陰十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又如心肝脾肺腎五疝之脈,各有所辯,此《素問》言諸經之疝也。又經筋等篇言足十陽十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足太十陰十之筋,病十陰十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足厥十陰十之筋,病十陰十器不用等義,此《靈樞》言諸經之疝也。自張子和雲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其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言,予皆不取;乃引《靈樞》之論曰∶足厥十陰十之筋,聚於十陰十器。故十陽十明與太十陰十之筋,皆會於十陰十器。惟厥十陰十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十陰十。
此子和之意,以疝為筋病,而筋主於肝,故謂疝必厥十陰十,似亦有理,而實則不然。觀《內經》諸論之如前者,謂非《靈》《素》之言,而子和皆不可取乎?且筋雖主於厥十陰十,然散見諸經,即為諸經之筋矣。若病在諸經,固可因筋而廢經乎?矧如《厥論》曰∶前十陰十者,宗筋之所聚,太十陰十陽十明之合也。又《痿論》曰∶十陰十陽十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十陽十明為之長。此亦可以不取乎?然則小腹前十陰十之經,則厥十陰十、少十陰十、太十陰十、十陽十明、少十陽十、太十陽十,以至沖、任、督脈皆有所涉。今考《銅人經》治疝之法,則諸經皆有俞十十穴十十,若謂止屬厥十陰十,則諸經皆可廢矣。即子和亦歷指諸經之十十穴十十,謂諸十十穴十十雖亦治疝,然終非受疝之地,此說何也?自後丹溪遂因子和之言,謂經有七疝,寒、水、筋、血、氣、狐、 也,專主肝經,與腎經無相幹。再至戴原禮,又因丹溪之說,雲疝本屬厥十陰十之一經,餘嘗見俗說小腸、膀十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嗚呼!此等議論,皆後學逞億之見,果堪信乎?果堪法乎?醫失真傳,類多如此,故非《靈》《素》《銅人》之言,餘誠不敢取也。今錄《銅人》治疝十十穴十十法,條列後章,以便後人用證。
疝氣之病,有寒證,亦有熱證,然必因先受寒濕,或犯生冷,以致邪聚十陰十分,此其肇端之始,則未有不因寒濕而致然者。及其病鬱既久,則鬱而成熱者有之;或以十陽十臟之人,火因邪聚,而濕十熱相資者亦有之,故在《內經》言疝,則寒熱皆有所論。如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十便,病名曰疝,得之寒。曰∶十陰十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 癃疝也。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曰∶太十陽十、太十陰十、十陽十明之勝復,皆有疝氣,是皆言疝之寒也。又如曰∶脾風傳腎,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曰∶足厥十陰十之筋,病十陰十器不用,傷於寒則十陰十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是皆言疝之熱也。此《內經》之言寒言熱,未嘗偏廢者如此。
觀丹溪曰∶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者。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大抵此證始於濕十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來,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隻作寒論,恐未為備。此丹溪之論如此,故其治多從火而借用山梔、黃柏之屬,餘則不能無言也。觀《內經》之言疝者如前,原非隻作寒論,第言寒者較多於熱,亦自疝傢之正理,不可易也。矧疝以寒邪入經,所以為痛,及其久也。方為鬱熱,使其始不受寒,何由致疝,此寒為本而熱為標也。若謂始於濕十熱在經,又得邪氣外來,所以作痛,則反以熱為本,而寒為標矣,豈其然乎?至若踢冰、涉水,終身不痛者,此雖有貴賤之分,久暫之異,然必以十陽十氣內實,而寒不能犯者有之。若謂無熱在內,故寒自不入,又豈其然乎?此致病之因,有不得不辯也。是以《內經》之論,凡至切至當者,十十胡十十可弗遵,後世之談,其多鑿多偏者,安庸盡信?再若治此之法,固不可必其為寒,又不可必其為熱。但治初受之邪,必當以十十溫十十經散寒,行氣除濕為主。切不可早用寒涼,致留邪氣,則遺害非淺。及其久也,則有始終以寒者,有因寒鬱熱者,有元十陽十受傷而虛陷日甚者,但當察其形氣病氣,因病制方。若果有熱證熱脈顯然外見者,方可治以寒涼。如無熱證可據,而執雲大抵疝由濕十熱,則無者生之,有者甚之矣。此十十習十十俗之通弊,有不可不鑒也。
論治(共十一條)
凡治疝之法,當察所由,此雖以受寒受濕,因而成疝,然或以色十欲,或以勞損,或以鬱怒,或以飲食酒濕之後,不知戒慎,致受寒邪,則以十陰十求十陰十,流結於沖任血氣之海,而下歸十陰十分,遂成諸疝。故其為病,則有遇寒而發者,有鬱久成熱,遇熱而發者。有鬱則氣逆,遇鬱怒而發者。有濕因寒滯,遇濕而發者。有疲極則傷筋,遇勞苦而發者,有虛邪在少十陰十、厥十陰十,遇色十欲而發者。有飲食之濕在十陽十明、太十陰十,遇酒酪而發者。至其久也,則正氣陷而不十舉,邪氣留而不去,而為 、為木,難於愈矣。故治此者,必當因其所因,辯而治之,則無不隨手可愈。若茫然混然,徒執一偏之見,而至老不寤者,即與之談,終無益也。
治疝必先治氣,故病名亦曰疝氣,非無謂也。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逆有逆氣,氣在十陽十分則有氣中之氣,氣在十陰十分則有血中之氣。凡氣實者,必須破氣;氣虛者,必須補氣。故治疝者,必於諸證之中,俱當兼用氣藥。
疝之暴痛或痛甚者,必以氣逆,宜先用荔香散。氣實多滯者,宜《寶鑒》川楝散,或天臺烏藥散。非有實邪而寒勝者,宜暖肝煎主之。
寒疝最能作痛,多因觸冒寒邪,或犯生冷所致。凡喜暖畏寒,脈弦細,鼻尖手足多冷,大小十便無熱之類,皆是也。寒微者,宜荔香散、暖肝煎、腎氣丸、神應散、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寒甚者,宜《醫林》四神丸、百一選方、十補丸、十十胡十十蘆巴丸、沉香桂附丸之類主之。一法以五積散加鹽炒吳茱萸、小茴香各一錢,薑五片,蔥白五寸,同煎,空心熱服,大治氣痛不可忍。
熱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於十陰十分而為痛者,必有熱證熱脈,或大便秘結,或小水熱閉不通,或為脹為滿而煩熱喜冷者是也。宜大厘清飲,或茵陳飲加茴香、川楝子之類。或以加味通心飲、葵子湯之類主之。又有腎本不虛,而肝經濕十熱火旺,十十莖十十中作痛,筋急縮,或痛,或癢,或腫,或挺縱不收,白物如十十精十十,隨溺而下者,此筋疝也,宜龍膽瀉肝湯主之。
濕疝多為重墜脹滿,然亦有痛者,宜以前寒熱證參而治之。有不痛而久墜不愈者,是即 疝之屬,單宜治濕理氣。以加味五苓散,或《局方》守效丸,或蒼術散,或三層茴香丸之屬主之。一雲凡治 疝,非斷房十事、濃味,不能取效。
疝病遇酒而發者,多因濕十熱,當先去其濕。濕而熱者,大厘清飲加茴香、川楝之屬。濕兼寒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或以葛花解酲湯加減用之。
血結少腹間者,是為血疝,但察其非氣、非食,小腹硬而有形,大便秘結而黑,小水利者,必血積血疝之屬。宜桃仁膏,或桃仁煎,或玉燭散之類下之。
疝遇色十欲而發者,是必十陰十虛之屬。若十陰十虛兼動相火者,宜以六味地黃湯加黃柏、知母、山梔、茴香、川楝之類主之。若十陰十虛無火,或兼寒痛十十精十十虛者,宜理十陰十煎,或八味地黃湯加茴香、枸杞之類,或用暖肝煎主之。
疝久者必多虛證,或以元氣本虛而偶患者,亦有虛證,或不耐勞苦而微勞即發者,亦有虛證,當以脈證辯之。凡治虛疝,當察其虛在十陰十分,或在十陽十分。十陰十虛者,輕則暖肝煎、八味地黃湯。甚則理十陰十煎、補十陰十益氣煎之類,酌而用之。十陽十虛者,宜十十溫十十胃飲、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若十陽十虛至甚者,必用桂、附、椒、薑,或以六味回十陽十飲之類主之。若虛中挾滯者,宜以前法為主,而加以疏導之藥。如川楝、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屬,酌其宜而佐用之。
疝有邪實當下者,詳後條張子和論中。
述古(共八條)
《巢氏病源》曰∶諸疝者,十陰十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營衛不調,氣血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小腹痛,不得大小十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裡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雲諸疝也。
許學士雲∶大抵此疾雖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之。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
劉宗濃雲∶謹按疝證雖始為因虛而得,必邪實迫痛而未下者,故當先瀉而後補也。至有虛甚迫痛,上為嘔逆,或下有遺十十精十十者,此邪實正虛之甚矣,此欲不補可乎?但恐補之則無益,瀉之則氣轉陷,幸而獲生者,鮮矣。
陳無擇曰∶經雲七疝、諸疝等義,更不見名狀,但有寒疝、 疝、狐疝而已。唯《大奇論》列五臟脈為五疝者如前。大抵血因寒泣則為瘕,氣因寒聚則為疝。但五臟脈理不同,不可不辯。且腎脈本沉,心脈本滑,受寒則急,於理乃是。肝脈本弦,肺脈本澀,並謂之沉,未為瞭義。又脾不出本脈,但雲急為疝,亦文義之缺也。凡雲急者,緊也,緊為寒,亦可類推。且賊風入腹亦為疝,冒暑履濕皆能為疝,當隨四氣改易急字,風則浮弦,暑則洪數,濕則緩細,於理始明。要知疝雖兼臟氣,皆外所因也,寒泣、風散、暑鬱、濕著、絞刺擊搏,無有定處,倉卒之際,痛不堪忍,世人稱為橫弦、豎弦、膀十胱小腸氣、賊風入腹等,名義不同,證狀則一。
張子和曰∶《內經》曰∶木鬱則達之。達謂吐也,令條達其氣也。肝之積,本當吐者,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者,此也。敢列七疝圖於下,以示後之君子,庶幾有所憑借者焉。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十陰十十莖十十不十舉,或控十十睪十十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十十溫十十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十陰十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十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十陰十十莖十十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十十莖十十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十十精十十,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雲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腫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十陰十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怒哭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十陰十痿十十精十十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十十穴十十灸之。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晝則出十十穴十十而溺,夜則入十十穴十十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鈐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
疝∶其狀十陰十囊腫縋,如升如鬥,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十十江十十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十陰十戶突出,雖以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太仆曰∶十陽十氣下墜,十陰十氣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十十睪十十垂縱緩,因作 疝也。以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十陰十盛而腹脹不通者, 癃疝也。不可不下。
劉宗濃曰∶按子和所論,病本經絡之原,至為詳盡,但七疝名固不同,治法當異,然俱用攻下之法,愚切疑焉。雖錢仲十陽十亦曰∶肝為相火,有瀉無補;丹溪有曰∶肝隻是有餘,腎隻是不足。夫厥十陰十一經受疝,宜通勿塞固宜,亦當視其淺深而行之可也。況有邪氣客於膀十胱、小腸之經者;若幹於少十陰十腎經,則宜通勿塞之法,可例用乎?愚謂子和七疝之治,雖各有不同,然無非用下,則不能無偏。故劉宗濃、徐用誠皆疑而議之,亦謂其太過耳。非謂盡不可用也。再觀丹溪之法,則曰治疝大不宜下,是又相左之甚矣。餘因考子和治按,如治蔡參軍,因坐濕地,疝痛不堪,用導水丸下之而愈。又治一人因瘧渴,過飲漿水病疝,醫進薑附,為燥十熱所壅,以致十陰十囊重墜,大如升鬥,乃先以導水丸,後用豬膚散,大下之而愈。又治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石投水,遂以導水丸,次以通經散,大下之而愈。若此類者,豈皆不可下乎?故但宜酌其虛實緩急,如或為邪熱所閉,或以少年暴疾,或以腫硬赤痛之極者,則如導水丸、三花神 丸、禹功散之類,皆所當用。蓋邪盛而急,勢不可當,有非行氣利水等劑所能及者,則不得不攻,此子和之法。亦自有必不可廢者,是不可不察也。
《辯疑錄》雲∶治疝者,每用五苓散內加行氣之藥,獲效者多。按藥十十性十十,豬苓、澤瀉分理十陰十陽十,以和心與小腸之氣,白術調脾,並利臍腰間濕及死血,茯苓淡利膀十胱水,桂能伐肝邪,茴香善治小腸之氣,金鈴子、橘核去膀十胱之氣,檳榔下氣,少加木通以導引小腸之邪,屢用屢驗。
諸經治疝灸法
足十陽十明經∶氣沖、歸來、水道、十陰十市、大巨、陷谷。
足太十陰十經∶沖門、府舍、十陰十陵泉、三十陰十十十交十十十。
足太十陽十經∶肝俞、次 、合十陽十、承山、金門。
足少十陰十經∶肓俞、四滿、十陰十谷、築賓(治小兒胎病)、十十十交十十十信、太溪、照海、然谷。
足厥十陰十經∶急脈、曲泉、中都、蠡溝、中封、太沖、行間、大敦。
足少十陽十經∶五樞、肩井、丘墟。
督脈∶命門、長強。
任脈∶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十陰十十十交十十十。
一法∶於關元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左灸左,右灸右,用驗。
一法∶令病者合口,以草橫量兩口角為一折,照此再加二折,共為三折,屈成三角如△樣,將上角安臍中心,兩角安臍下兩旁,當下兩角處是十十穴十十,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即兩灸之。艾柱如麥粒,灸十四壯或二十一壯即安。
闌門十十穴十十 在十陰十十莖十十根兩旁各開三寸是十十穴十十,針一寸半,灸七壯,治木腎偏墜。按∶此即奇俞中泉十陰十十穴十十。《千金翼》雲∶在橫骨旁三寸,治 十十卵十十偏大,灸百壯,三報之。
外陵十十穴十十 在臍左右各開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發,屢用屢驗。
風市十十穴十十 在膝上七寸外側兩筋間。又取法∶令正身平立,直垂兩手著腿,當中指盡處陷中是也。針五分,灸七壯。《千金》雲∶灸百壯,重者,五六百壯。治疝氣,外腎腫,小腸氣痛,腹內虛鳴,此風痹疼痛之要十十穴十十。
熨治法
嚴氏雲∶用食鹽半斤,炒極熱,以故帛包熨痛處。
一法、用泥蔥白一握,置臍中,上用熨鬥熨之。或上置艾灼之,妙。或以蔥白為一束,去須、葉,切為寸濃蔥餅,烘熱置臍上,仍以熨鬥熨之,尤便而妙。
疝氣論列方
荔香散(新因二八) 川楝散(和三二六) 加味通心飲(寒三三) 暖肝煎(新熱十五) 理十陰十煎(新熱三)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葛花解酲湯(和一二四) 十十溫十十胃飲(新熱五) 腎氣丸(熱一七七) 歸脾湯(補三二) 加味五苓散(和一八四) 玉燭散(攻二四) 五積散(散三九) 丁香楝實丸(熱一七九) 蒼術散(和三二八) 葵子湯(寒一二四) 天臺烏藥散(和三二九) 桃仁煎(攻三九) 桃仁膏(和三百三十) 茵陳飲(新寒八) 《百選》十補丸(熱一七四) 神應散(熱一七五) 守效丸(和三三一) 《醫林》四神丸(熱一五三) 神佑丸(攻四八) 禹功散(攻四一) 三層茴香丸(熱一八一) 導水丸(攻七一) 十十胡十十蘆巴丸(熱一七八) 六味回十陽十飲(新熱二) 大厘清飲(新寒五) 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補十陰十益氣煎(新補十六)
論外備用方
荔核散(和三二七 氣疝) 祛痛散(和七一 氣逆) 木香導氣丸(因二七六) 降椒酒(和二三八 風濕) 苦楝丸(熱百八十 奔豚) 加減柴苓湯(和一九三 濕疝寒熱) 蟠蔥散(熱百十 寒滯) 羊肉湯(熱一七六 寒疝) 疝氣神方(因二七二 二七四) 去鈴丸(因二七七) 奪命丹(熱一八二 十陰十寒) 當歸羊肉湯(熱一七六 寒疝) 川楝丸(因二七五 寒滯)固元丹(固三一 虛寒) 濕疝十陰十丸作痛(因二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