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九必集·雜證謨·遺溺

遺溺

經義

《宣明五氣篇》曰∶膀十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五癃津十液別篇》曰∶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十胱,則為溺與氣。十陰十陽十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十陰十,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癃、痔、遺溺。

《經脈篇》曰∶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

《痹論》曰∶十十婬十十氣遺溺,痹聚在腎。

《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脈要十十精十十微論》曰∶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十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本輸篇》曰∶三焦者,足少十陰十太十陽十之所將,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論證(共二條)

遺溺一證,有自遺者,以睡中而遺失也。有不禁者,以氣門不固,而頻數不能禁也。又有氣脫於上,則下焦不約,而遺失不覺者,此虛極之候也。總之,三者皆屬虛證,但有輕重之辯耳。若夢中自遺者,惟幼稚多有之,俟其氣壯而固,或少加調理可愈,無足疑也。惟是水泉不止,膀十胱不藏者,必以氣虛而然。蓋氣為水母,水不能蓄,以氣不能固也。此失守之兆,大非所宜,甚至氣脫而遺,無所知覺,則尤其甚者也。此惟非風證及年衰氣弱之人,或大病之後多有之。仲景曰∶下焦竭則遺溺失十禁,此之謂也。

古方書論小十便不禁者,有屬熱屬虛之辯。不知不禁之謂,乃以小水太利者為言,皆屬虛寒,何有熱證。若因熱而小水頻數,其證則淋瀝點滴,不能禁止,而小水必不利,且或多痛澀,方是熱證。若然,則自有淋濁門正治之法。蓋此非遺失之謂也。倘以虛寒誤認為熱,而妄投瀉火之藥,無不殆矣。

論治(共六條)

凡治小十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澀,此固宜然;然固澀之劑,不過固其門戶,此亦治標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蓋小水雖利於腎,而腎上連肺。若肺氣無權,則腎水終不能攝,故治水者必須治氣,治腎者必須治肺,宜以參、 、歸、術、桂、附、幹薑之屬為之主,然後相機加以固澀之劑為之佐,庶得治本之道,而源流如度。否則,徒障狂瀾,終無益也。餘制有鞏堤丸方,治無論心脾肺腎之屬,皆宜以此為主治。

脾肺氣虛,不能約束水道,而病為不禁者,此其咎在中上二焦,宜補中益氣湯、理中湯、十十溫十十胃飲、歸脾湯,或四味回十陽十飲之類,加固澀等劑主之,如不見效,當責之腎。

肝腎十陽十氣虧敗,則膀十胱不藏,而水泉不止,此其咎在命門,宜右歸飲、大補元煎、六味回十陽十飲,甚者,以四維散之類主之。或加固澀為佐亦可,或用《集要》四神丸,或八味地黃丸去澤瀉亦可用。

凡睡中遺溺者,此必下元虛寒,所以不固,宜大菟絲子丸、傢韭子丸、五子丸、縮泉丸之類主之。其有小兒從幼不加檢束,而縱肆常遺者,此慣而無憚,志意之病也。當責其神,非藥所及。或因縱以致不固者,亦當治之如前,宜用豬羊溲脬炙脆煎湯,送下前藥更妙。

凡因恐懼輒遺者,此心氣不足,下連肝腎而然,宜大補元煎、歸脾湯、五君子煎之類主之。

古方壯十陽十固澀等劑,如茴香益智丸、二氣丹、固脬丸、秘元丹、牡蠣丸、濟生菟絲子丸、固真散,皆可隨宜擇用。

述古

薛立齋曰∶經雲∶膀十胱不約為遺溺。小十便不禁,常常出而不覺也。人之漩溺,賴心腎二氣之所傳送。蓋心與小腸為表裡,腎與膀十胱為表裡,若心腎氣虧,傳送失度,故有此證,治宜十十溫十十暖下元,清心寡欲。又有產育不順,致傷膀十胱,若內虛寒者,秘元丹、韭子丸之類;若內虛濕十熱者,六味地黃丸,或加五味、杜仲、補骨脂;年老者,八味丸。產育收生不謹,損破尿胞者,參術補胞湯加豬羊胞煎之。竊謂肝主小十便,若肝經十血虛,用四物山梔。若小十便澀滯,或十十莖十十中作痛,屬肝經濕十熱,用龍膽瀉肝湯。若小十便頻數,或勞而益甚,屬脾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若小十便無度,或淋瀝不禁,乃十陰十挺痿痹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小十便澀滯,或補而益甚,乃膀十胱熱結也,用五十淋散。其脾肺燥,不能化生者,黃芩清肺飲。

膀十胱十陰十虛,十陽十無所生者,滋腎丸。膀十胱十陽十虛,十陰十無所化者,六味丸。若十陰十痿思色,十十精十十不出,十十莖十十道澀痛如淋,用加減八味丸料加車前、牛膝。若老人十十精十十竭復耗,大小十便牽痛如淋,亦用前藥,不應,急加附子,多有生者。

遺溺論列方

理中湯(熱一) 十十溫十十胃飲(新熱五) 四味回十陽十飲(新熱一) 右歸飲(新補三) 八味丸(補一二一) 六味回十陽十飲(新熱二) 四維散(新熱十二) 滋腎丸(寒一六三)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歸脾湯(補三二) 固脬丸(固六三) 大菟絲子丸(固三六) 二氣丹(熱一八六) 五子丸(固四六) 濟生菟絲丸(固三七) 縮泉丸(固六一) 五十淋散(寒百十七) 參術補胞湯(未收) 秘元丹(固三二) 牡蠣丸(固六十四) 茴香益智丸(固六五) 固真散(固二八) 大補元煎(新補一)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傢韭子丸(固三四) 五君子煎(新熱六) 黃芩清肺飲(寒八三)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集要》四神丸(補一五八) 鞏堤丸(新固九)

論外備用方

術附湯(補四二 虛寒) 鹿茸丸(補一三三 腎虛多溺) 小安腎丸(熱一六七 多溺)椒附丸(熱百十二 小十便頻) 威喜丸(固四五) 《局方》安腎丸(熱一六六 頻數) 腎著湯(熱一二九 腰冷多溺) 豬苓丸(固四八 頻數) 石刻安腎丸(熱一六八 頻數) 豬肚丸(固三九 小十便頻數) 肉蓯蓉丸(固六二 不禁) 鎖十十精十十丸(固二六) 雞內金散(固二九二 氣虛遺尿)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