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聲喑

聲喑

經義

《脈解篇》曰∶所謂入中為喑者,十陽十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十陰十不至者,厥也。

《經脈篇》曰∶手少十陰十之別,名曰通裡,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十陽十也。足十陽十明之別,名曰豐十隆。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奇病論》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胞絡者系於腎,少十陰十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十陽十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十陽十氣入十陰十,入則喑;石之則十陽十氣虛,虛則狂。

《大奇論》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急堅,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憂恚無言篇》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十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泄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濃,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十陰十上系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逆調論》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十陽十明之逆也。足三十陽十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宣明五氣篇》曰∶五邪所亂,邪入於十陽十則狂,邪入於十陰十則痹。搏十陽十則為巔疾,搏十陰十則為喑。十陽十入之十陰十則靜,十陰十出之十陽十則怒,是謂五亂。

《脈要十十精十十微論》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 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生氣通天論》曰∶十陽十不勝其十陰十,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澀甚則為喑。

《寒熱病篇》曰∶暴喑氣硬,取扶突與舌本出十血。

《寶命全角論》曰∶夫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熱病篇》曰∶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十陰十陽十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南方生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在音為征,在聲為笑。中央生濕,在地為土,在臟為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西方生燥,在地為金,在臟為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北方生寒,在地為水,在臟為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論證(共二條)

聲音出於臟氣。凡臟實則聲弘,臟虛則聲怯。故凡五臟之病皆能為喑。如以憂思積慮,久而至喑者,心之病也。驚恐憤鬱,瘁然致喑者,肝之病也。或以風寒襲於皮十毛十,火燥刑於金臟,為咳為嗽而致喑者,肺之病也。或以饑飽,或以疲勞,致敗中氣而喘促為喑者,脾之病也。至於酒色過傷,欲十火燔爍,以致十陰十虧而盜氣於十陽十,十十精十十竭而移稿於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腎水枯涸之病也。是五臟皆能為喑者,其概如此。然舌為心之苗,心病則舌不能轉,此心為聲音之主也。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氣為聲音之戶也。腎藏十十精十十,十十精十十化氣,十陰十虛則無氣,此腎為聲音之根也。經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氣之奪也,而況於無聲者乎?是知聲音之病,雖由五臟,而實惟心之神,肺之氣,腎之十十精十十,三者為之主耳。然人以腎為根蒂,元氣之所由生也。故由十十精十十化氣,由氣化神,使腎氣一虧,則元十陽十寢弱,所以聲音之標在心肺,而聲音之本則在腎。觀之經雲∶十陽十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然則腎為聲音之根,信非謬矣。

喑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喑也;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喑也。竅閉者,有風寒之閉,外感證也。有火邪之閉,熱乘肺也。有氣逆之閉,肝滯強也。風閉者,可散而愈。火閉者,可清而愈。氣閉者,可順而愈。此皆實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閉,雖曰有虛有實,然非治節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虛者多而實者少,當察邪正、分緩急而治之可也。內奪者,有色十欲之奪,傷其腎也。憂思之奪,傷其心也。大驚大恐之奪,傷其膽也。饑餒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而殘損者復振乎?此皆虛邪之難治者也。然難易之辯固若此。而猶有難易之辯者,則辯其久暫,辯其病因,乃可悉焉。蓋暫而近者,易。漸而久者,難。脈緩而滑者,易。脈細而數者,難。素無損傷者,易。積有勞怯者,難。數劑即開者,易。久藥罔效者,難。此外,復有號叫、歌唱、悲哭,及因熱極暴飲冷水,或暴吸風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若此者,但知養息,則弗藥可愈,是皆所當辯者。

論治(共七條)

一、風寒襲於皮十毛十,則熱鬱於內,肺金不清,而閉塞喉竅,咳嗽甚而聲喑者。宜參蘇飲、二陳湯、小青龍湯、金水六君煎、三 湯之類以散之。

火邪侵肺,上焦熱甚而聲喑者,宜四十陰十煎、麥門冬湯主之。心火盛者,二十陰十煎。胃火上炎者,竹葉石膏湯。肝膽火盛者,柴十十胡十十清肝散之類主之。勞瘵痰嗽挾火者,竹衣麥門冬湯主之。

肝邪暴逆,氣閉為喑者,宜小降氣湯、潤下丸、七氣湯之類主之。

痰氣滯逆而為喑者,如二陳湯、六安煎、貝母丸、潤下丸之類。皆治標之可用者,或用鹽湯探吐之亦可。其有虛痰或痰火之甚者。當於痰飲門參酌治之。

虛損為喑者,凡聲音之病,惟此最多,當辯而治之。凡色十欲傷十陰十,病在腎者,宜六味丸、八味丸、左歸丸、右歸丸、人參平肺湯、大補元煎之類主之;或兼肺火者,宜一十陰十煎、四十陰十煎、人參固本丸之類擇而用之。凡大驚大恐,猝然致喑者,肝膽受傷也。宜七福飲、五福飲、十味十十溫十十膽湯、平補鎮心丹、定志丸之類主之。凡饑餒疲勞,以致中氣大損而為喑者,其病在脾。宜歸脾湯、理十陰十煎、補中益氣湯、補十陰十益氣煎、十十溫十十胃飲之類主之。凡憂思過度,致損心脾而為喑者。宜七福飲、歸脾湯之類主之。凡病患久嗽聲啞者,必由元氣大傷,肺腎俱敗。但宜補肺氣,滋腎水,養金潤燥,其聲自出;或略加訶子、百藥煎之類,兼收斂以治其標,務宜先本後末,庶可保全。若見其假熱而過用寒涼,或見其痰盛而妄行消耗,則未有一免者矣。

凡患風毒,或病喉癰,病既愈而聲則喑者。此其懸雍已損,雖喑無害也,不必治之。

久病患不語者,心氣已絕,不治。

簡易方

一方 治失聲不出,用蘿卜搗自然汁,入薑汁少許,時時細飲之。

一方 用皂角一條去皮、子,同蘿卜三個煎服,數次,聲即出。

一方 治無故咽喉聲音不出,用橘皮五兩,水三升,煮一升,頓服,效。

一方 治猝啞,用杏仁三分,去皮煎熬,別杵桂末一分,和搗如泥,每用杏核大一丸,綿裹噙口中,細細咽之,日三夜五。

一方 用密陀僧為極細末,每服一錢,點茶飲之,聲即出。

按上方皆治標之法。凡猝喑輕淺者,亦可取效,若系根本之病,不得概以為用。

聲喑論列方

一十陰十煎(新補八) 二十陰十煎(新補十) 大補元煎(新補一) 五福飲(新補六) 七福飲(新補七)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歸脾湯(補三二) 十十溫十十胃飲(新熱五) 補十陰十益氣煎(新補十六)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左歸丸(新補四) 右歸丸(新補五)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定志丸(補百十六) 六安煎(新和二) 柴十十胡十十清肝散(寒五九) 二陳湯(和一) 參蘇飲(散三四) 平補鎮心丹(補百十) 三 湯(散七八) 七氣湯(和四七) 竹葉石膏湯(寒六) 四十陰十煎(新補十二) 潤下丸(和百十七) 人參平肺湯(因一八七) 理十陰十煎(新熱三) 麥門冬湯(寒四四) 十味十十溫十十膽湯(和一五三) 華蓋散(散七九)小青龍湯(散八) 竹衣麥門冬湯(因一八九) 貝母丸(新和十八) 小降氣湯(和四二)

論外備用方

百合丸(因一八八 肺燥失聲) 杏仁煎(因一八三 咳嗽失聲) 訶子甘桔湯(因一七八火盛失音) 鐵笛丸(因一九一 謳歌失音) 靛花丸(因一八二 喉風失音)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