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鼻證

鼻證

經義

《金匱真言論》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

《脈度篇》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五閱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十息鼻脹。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

《本神篇》曰∶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五臟別論》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經脈篇》曰∶足太十陽十,實則鼽窒,虛則鼽衄。

《氣厥論》曰∶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 瞑目。

《憂恚無言論》曰∶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為五官。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十胱子處也。(鼻準為面王,詳前面病門)《解十十精十十微論》曰∶泣涕者腦也,腦者十陰十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刺熱篇》曰∶脾熱病者鼻先赤。

《口問篇》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十陽十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

補足太十陽十榮眉本,一曰眉上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熱論篇》曰∶傷寒二日,十陽十明受之,十陽十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

《遺篇刺法論》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天十十牝十十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幹邪。(天十十牝十十,鼻也,鼻受天之氣,故曰天十十牝十十。詳十三卷瘟疫門)《五常政大論》曰∶審平之紀,其主鼻。少十陽十司天,咳嚏鼽衄鼻窒,瘡瘍。太十陽十司天,鼽嚏,喜悲。少十陰十司天,嚏鼽衄鼻窒。

《六元正紀大論》曰∶十陽十明所至為鼽嚏。

《至真要大論》曰∶少十陰十司天,民病鼽衄嚏嘔。少十陽十司天,甚則鼽衄。太十陽十司天,鼽衄善悲。少十陰十之復,煩躁鼽嚏,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論證

鼻為肺竅,又曰天十十牝十十,乃宗氣之道,而實心肺之門戶,故經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然其經絡所至,專屬十陽十明,自山根以上,則連太十陽十、督脈,以通於腦,故此數經之病,皆能及之。若其為病,易窒塞者謂之鼽,時流濁涕而或多臭氣者,謂之鼻淵,又曰腦漏;或生肉而阻塞氣道者,謂之鼻 ,及有噴嚏、鼻衄、酒 、赤鼻之類,各當辯而治之。然總之鼻病無他也,非風寒外感,則內火上炎耳。外感者,治宜辛散,內熱者,治宜清涼,知斯二者,則治鼻大綱盡乎是矣。

論治(共六條)

一、鼻塞證有二∶凡由風寒而鼻塞者,以寒閉腠理,則經絡壅塞而多鼽嚏,此證多在太十陽十經,宜用辛散解表自愈,如川芎散、神愈散,及麻黃、紫蘇、荊芥、蔥白之類皆可擇用。

若由火邪上炎而鼻塞者,單宜清火。火之微者,多近上焦,出自心肺,宜清化飲、黃芩知母湯之類主之。火之甚者,多出十陽十明,或微兼頭痛,宜竹葉石膏湯、涼膈散之類主之。若風寒兼火者,即防風通聖散之類亦可用。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風寒,當以此辯之。

鼻涕多者,多由於火,故曰∶肺熱甚則鼻涕出。由此觀之,則凡無故多淚及多口涎者,亦多屬肝脾之火,皆其類耳。

鼻淵證,總由太十陽十、督脈之火,甚者上連於腦,而津津不已,故又名為腦漏。此證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熱物,或火由寒鬱,以致濕十熱上熏,津汁溶溢而下,離經腐敗,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聞者,河間用防風通聖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以治之。古法有用蒼耳散治之者。然以餘之見,謂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見效,莫若但清十陰十火而兼以滋十陰十,久之自寧,此即高者抑之之法,故常以清化飲加白蒺藜五錢或一兩,蒼耳子二三錢。若火之甚者,再以清涼等劑加減用之,每獲全愈,或用《宣明》防風湯之意亦可。但此證一見,即宜節戒早治,久則甚難為力也。凡鼻淵腦漏,雖為熱證,然流滲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於熱,久病者,未必盡為熱證,此當審察治之,若執用寒涼,未免別生他病。其有漏泄既多,傷其髓海,則氣虛於上,多見頭腦隱痛及眩運不寧等證,此非補十陽十不可,宜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又《醫學正傳》有腦漏秘方,亦可檢用。

鼻 肉,阻塞清道,雖鼻為肺竅,而其壅塞為患者,乃經絡肌肉之病,此實十陽十明熱滯留結而然。故內治之法,宜以清火、清氣為主;外治之法,宜以黃白散,及《千金》 肉方雄黃散,或《簡易》 肉方之類主之。

酒 赤鼻,多以好酒之人,濕十熱乘肺,熏蒸面鼻,血熱而然;或以肺經素多風熱,色為紅黑而生 癤者亦有之。內宜涼血清火,外宜硫磺散、白礬散之類主之。

鼻衄證,詳見血證門。

灸法

囟會(灸七壯 治鼻 鼻痔)、上星(三壯 七壯 治濁涕)、通天(灸七壯 灸後鼻出鼻積方愈)、迎香(治鼻塞多涕)、人中、風府、百會、風池、大椎、曲差、合谷(並治鼻流臭穢)。

鼻證論列方

川芎散(因六九) 雄黃散(因八四) 《宣明》防風湯(因七七) 涼膈散(攻十九,痘八三) 硫黃散(因八九) 防風通聖散(攻十六) 蒼耳散(因七三) 清化飲(新因十三)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神愈散(因七四) 《正傳》腦漏秘方(因七九)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黃白散(因八十) 《千金》 肉方(因八五) 竹葉石膏湯(寒五、六) 白礬散(因八七) 《簡易》 肉方(因八六) 黃芩知母湯(寒五一)

論外備用方

川芎茶調散(散四六 傷風鼻塞) 羌活勝風湯(散六一 風熱鼻塞) 面鼻諸方(詳因陣六九至一百止)

《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