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證
經義
《十陰十陽十應象大論》曰∶北方生寒,在臟為腎,在竅為耳。
《五閱五使篇》曰∶耳者,腎之官也。
《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
《生氣通天論》曰∶故聖人傳十十精十十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十陽十不勝其十陰十,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玉機真藏論》曰∶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脈度篇》曰∶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口問篇》∶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十十十交十十十者也。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決氣篇》曰∶十十精十十脫者耳聾,液脫者耳數鳴。
《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師傳篇》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十十性十十。
《癲狂篇》曰∶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臟氣法時論》曰∶肝病者,虛則目KT KT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十陰十與少十陽十。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肺病者,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幹,取其經,太十陰十足太十陽十之外,厥十陰十內血者。
《通評虛實論》曰∶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五臟生成篇》曰∶ 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十陽十厥十陰十,甚則入肝。
《經脈篇》曰∶小腸手太十陽十也,是主液所生病,耳聾目黃頰腫。手十陽十明實則齲聾。三焦手少十陽十也,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痹。
《脈解篇》曰∶太十陽十所謂耳鳴者,十陽十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熱論篇》曰∶傷寒三日,少十陽十受之,少十陽十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兩感者,三日則少十陽十與厥十陰十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本藏篇》曰∶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氣十十十交十十十變大論》曰∶歲火太過,耳聾中熱。歲金太過,目赤痛,耳無所聞。
《至真要大論》曰∶歲太十陰十在泉,民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痹。少十陰十司天,客勝則耳聾目冥。厥十陰十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少十陽十司天,客勝則嗌腫耳聾。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十陽十所至,為喉痹耳鳴。木鬱之發,為耳鳴眩轉,目不識人。
《診要經終論》曰∶少十陽十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HT 絕系,絕系一日半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
《衛氣篇》曰∶足少十陽十之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寒熱病篇》曰∶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雜病篇》曰∶聾而不痛者,取足少十陽十;聾而痛者,取手十陽十明。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十陽十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十十十交十十十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耳聾刺手十陽十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邪客於手足少十陰十、太十陰十、足十陽十明之絡,此五絡者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十十屍十十,或曰十十屍十十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十陰十銳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厥病篇》曰∶耳聾無聞,取耳中。(聽宮也,手太十陽十十穴十十。)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幹盯聹,耳無聞也。耳聾,取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十十十交十十十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刺熱篇》曰∶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十陰十,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篇》曰∶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幹,十陽十熱甚,十陰十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治。
《論疾診尺篇》曰∶嬰兒病,耳間青脈起者,掣痛。
論證(共三條)
耳聾證,諸傢所論雖悉,然以餘之見,大都其證有五∶曰火閉,曰氣閉,曰邪閉,曰竅閉,曰虛閉。凡火閉者,因諸經之火壅塞清道,其證必哄哄 ,或脹或悶或煩或熱,或兼頭面紅赤者是也。此證治宜清火,火清而閉自開也。氣閉者,多因肝膽氣逆,其證非虛非火,或因恚怒,或因憂鬱,氣有所結而然。治宜順氣,氣順心舒而閉自開也。邪閉者,因風寒外感,亂其營衛而然,解其邪而閉自開也。竅閉者,必因損傷,或挖傷者,或雷炮之震傷者,或患 耳潰膿不止,而壞其竅者,是宜用開通之法,以治之也。虛閉者,或以年衰,或以病後,或以勞倦過度,因致十十精十十脫腎虧,漸至聾閉,是非大培根本必不可也。凡此數者,有從外不能達者,其病在經,有從內不能通者,其病在臟,當各隨其宜而治之,自無不愈者。然暴聾者多易治,久聾者最難為力也。
耳聾證,總因氣閉不通耳。蓋凡火邪、風邪,皆令氣壅,壅則閉也。怒則氣逆,逆則閉也。竅傷則氣窒,窒則閉也。虛則氣不充,不充則閉也。凡邪盛氣逆而閉者,實閉也;氣有不及而閉者,虛閉也,然實閉者少而虛閉者多。且凡屬實邪,固令耳竅不通,使果正氣強盛,斷不至此,惟經氣不足,然後邪氣得以奪之,此正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謂也。
故即系實邪而病至聾閉者,亦無不有挾虛之象,所以凡治此證,不宜峻攻,如古法之用通聖散、神芎丸、涼膈散、木香檳榔丸之屬,皆不可輕用,蓋恐攻之未必能愈耳,而反傷脾胃,則他變踵至矣。至若治此之法,凡火壅於上者,自宜清降,兼十陰十虛者,亦宜補十陰十,此十陽十證之治也。若無火邪,止由氣閉,則或補或開,必兼辛十十溫十十之劑方可通行,此十陰十證之治也。然此二者,皆當以漸調理,但無欲速,庶乎盡善。
耳鳴當辯虛實。凡暴鳴而聲大者多實,漸鳴而聲細者多虛,少壯熱盛者多實,中衰無火者多虛;飲酒味濃,素多痰火者多實,質清脈細,素多勞倦者多虛。且耳為腎竅,乃宗脈之所聚,若十十精十十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目聰明,若勞傷血氣,十十精十十脫腎憊,必至聾。故人於中年之後,每多耳鳴,如風雨,如蟬鳴,如潮聲者,是皆十陰十衰腎虧而然。經曰∶人年四十而十陰十氣自半。半,即衰之謂也。又以《易》義參之,其象尤切。《易》曰∶坎為耳。
蓋坎之十陽十居中,耳之聰在內,此其所以相應也。今老人之耳,多見聰不內居,而聲聞於外,此正腎元不固,十陽十氣漸渙之征耳,欲求來復,其勢誠難,但得稍緩,即已幸矣,其惟調養得宜,而日培根本乎。
論治(共五條)
一、火盛而耳鳴耳閉者,當察火之微甚,及體質之強弱而清之降之。火之甚者,宜十十抽十十薪飲、大厘清飲、當歸龍薈丸之類主之。火之微者,宜徙薪飲主之。兼十陰十虛者,宜加減一十陰十煎、清化飲之類主之。兼痰者,宜清膈飲主之。
氣逆而閉者,宜六安煎加香附、丹皮、濃樸、枳殼之類主之。氣逆兼火者,宜加山梔、龍膽草、天花粉之類主之。氣逆兼風寒者,加川芎、細辛、蘇葉、菖蒲、蔓荊子、柴十十胡十十之類主之。
傷寒外感,發十熱頭痛不解而聾者,當於傷寒門察證治之,邪解而耳自愈也。但傷寒耳聾,雖屬少十陽十之證,然必因虛,所以有之,故仲景亦以為十陽十氣虛也。是以凡遇此證,必當專顧元氣,有邪者兼以散邪。且可因耳之輕重以察病之進退,若因治而聾漸輕者,其病將愈,聾漸甚者,病必日甚也;其有聾閉至極而絲毫無聞者,此其腎氣已絕,最是大兇之兆。
虛閉證,凡十二經脈皆有所主,而又惟肝腎為最,若老年衰弱,及素稟十陰十虛之人,皆宜以大補元煎,或左歸、右歸丸、肉蓯蓉丸,或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若憂愁思慮太過而聾者,宜平補鎮心丹、辰砂妙香散之類主之。若十陽十虛於上者,宜補中益氣湯、歸脾湯之類主之。凡諸補劑中,或以川芎、石菖蒲、遠志、細辛、升麻、柴十十胡十十之類,皆可隨宜加用,但因虛而閉或已久者,終不易愈耳。
竅閉證,非因氣血之咎而病在竅也,當用法以通之。《外臺秘要》治聾法∶用芥菜子搗碎,以人十十乳十十調和,綿裹塞耳,數易之即聞。《千金方》治耳聾久不效,用大蒜一瓣,中剜一孔,以巴豆一粒去皮膜,慢火炮極熟,入蒜內,用新綿包定塞耳中,三次效。又方∶用骨碎補削作條,火炮,乘熱塞耳中。又方∶治耳聾,用巴豆一粒去心皮,斑蝥一枚去翅足,二物合搗膏,綿裹塞耳中,再易,甚驗。《經驗方》∶用巴豆一粒,蠟裹,以針刺孔令透,塞耳中。又古法以酒浸針砂一日,至晚去砂,將酒含口中,用活磁石一塊,綿裹塞耳,左聾塞左,右聾塞右,此導氣通閉法也。凡耳竅或損,或塞,或震傷,以致暴聾,或鳴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於耳竅中輕輕十按捺,隨捺隨放,隨放隨捺,或輕輕搖動以引其氣,捺之數次,其氣必至,氣至則竅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速為引導,恐因而漸閉,而竟至不開耳。
述古
薛立齋曰∶按前證若血虛有火,用四物加山梔、柴十十胡十十。若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若血氣俱虛,用八珍湯加柴十十胡十十。若怒便聾而或鳴者,屬肝膽經氣實,用小柴十十胡十十加芎、歸、山梔,虛用八珍加山梔。若午前甚者,十陽十氣實熱也,小柴十十胡十十加黃連、山梔。十陽十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柴十十胡十十、山梔。午後甚者,十陰十血虛也,四物加白術、茯苓。若腎虛火動,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黃丸。經雲∶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脾胃一虛,耳目九竅皆為之病。
簡易方
一、 耳膿出明鬱散(因五八) 紅玉散(因五八) 流膿方(因五九)一、百蟲入耳方(因六一)
灸法
上星(灸二七壯,治風聾)、翳風(灸七壯,治耳聾痛)、合谷(灸七壯,治耳聾)、外關、聽宮、偏歷、腎愈
耳證論列方
十十抽十十薪飲(新寒三) 徙薪飲(新寒四)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清化飲(新因十三) 清膈煎(新寒九)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地黃丸(補百二十) 歸脾湯(補三二) 大厘清飲(新寒五)加減一十陰十煎(新補九) 左歸丸(新補四) 大補元煎(新補一) 平補鎮心丹(補百十) 四物湯(補八) 右歸丸(新補五) 肉蓯蓉丸(補一五三)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 八珍湯(十丸)六安煎(新和二) 小柴十十胡十十湯(散十九) 當歸龍薈丸(寒一六七)
論外備用方
柴十十胡十十清肝散(寒五九 肝膽火逆) 梔子清肝散(寒六十 肝膽風熱) 耳病諸方(詳因陣五三至六八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