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證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厥十陰十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螈,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並,腰腹時痛。
《經筋篇》曰∶足太十陽十之筋病,脊反折,項筋急,肩不十舉,腋支,缺盤中紐痛,不可左右搖。足少十陰十之筋病,主癇螈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十陽十病者腰反折不能俯,十陰十病者不能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十陰十痿不用。十陽十急則反折,十陰十急則俯不伸。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太十陽十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濕十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
《經脈篇》曰∶膀十胱足太十陽十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
《氣厥論》曰∶肺移熱於腎,傳為柔 。
《診要經終論》曰∶太十陽十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十陽十所至,為寢汗痙。
《熱病篇》曰∶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十陽十及 中及血絡出十血;中有寒,取三裡。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日熱而痙者死,腰折,螈 ,齒噤 也。
《厥論》曰∶手十陽十明、少十陽十厥逆,發喉痹,嗌腫,痙,治主病者。
論證(共六條)
之為病,即《內經》之痙病也。以痙作 ,蓋傳寫之誤耳。其證則脊背反張,頭搖口噤,戴眼項強,四肢拘急,或見身熱足寒,惡寒面赤之類皆是也。
仲景曰∶太十陽十之病,發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太十陽十病,發汗太多,因致。風病,下之則 ,復發汗,必拘急。瘡傢,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
陳無擇曰∶夫人之筋,各隨經絡退出於身,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十熱之所中,則。蓋風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曰柔 。寒泣血,故無汗而惡寒曰剛 。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無所營,故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疾者,概可見矣。診其脈皆沉伏弦緊,但十陽十緩十陰十急,則久久拘攣,十陰十緩十陽十急,則反張強直,二證各異,不可不別。
愚謂痙之為病,強直反張病也,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攣。觀仲景曰∶太十陽十病,發汗太多,因致痙。風病下之則成痙。瘡傢不可發汗,汗之亦成痙。隻此數言,可見病 者多由誤治之壞證,其虛其實可瞭然矣。自仲景之後,惟陳無擇能知所因,曰∶多由亡血筋無所營,因而成痙,則盡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復有未善者,曰∶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十熱所中則痙,斯言不無又誤。若其所雲,則仍是風濕為邪,而虛反次之。不知風隨汗散,而既汗之後,何復言風;濕隨下行,而既下之後,何反致濕。蓋誤汗者,必傷血液。誤下者,必傷真十陰十。十陰十血受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滋,筋失所滋則為拘為攣,反張強直之病勢所必至,又何待風寒濕十熱之相襲而後為痙耶?且仲景所言,言不當汗而汗也,不當下而下也。汗下既誤,即因誤治而成 矣。豈誤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後成痙,無邪則無痙哉!此陳氏之言,不惟失仲景之意,而反致後人疑惑,用持兩端。故凡今人之治此者,未有不以散風去濕為事,亦焉知血燥十陰十虛之證,尚能堪此散削否?此不可不為辯察。故餘列二子之論於前,以資後學之印證。
痙證甚多,而人多不識者,在不明其故而鮮有察之者耳。蓋凡以暴病而見反張戴眼、口噤拘急之類,皆痙病也。觀仲景以汗下為言,謂其誤治亡十陰十所以然也。餘因類推,則常見有不因誤治,而凡屬十陰十虛血少之輩,不能養營筋脈,以致搐攣僵仆者,皆是此證。如中風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殘,十陰十之敗也。產婦之有此者,必以去血過多,沖任竭也。瘡傢之有此者,必以血隨膿出,營氣涸也。小兒之有此者,或以風熱傷十陰十,遂為急驚,或以汗瀉亡十陰十,遂為慢驚。凡此之類,總屬十陰十虛之證。蓋十十精十十血不虧,則雖有邪幹,亦斷無筋脈拘急之病,而病至堅強,其枯可知。故治此者,必當先以氣血為主,而邪甚者,或兼治邪。若微邪者,通不必治邪。蓋此證之所急者在元氣,元氣復而血脈行,則微邪自不能留,何足慮哉!奈何今人但見此證,必各分門類而悉從風治。不知外感之風,寒邪證也,治宜解散。內生之風,血燥證也,止宜滋補。矧此數者,總由內證,本無外邪,既以傷十十精十十敗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風痰,難乎免矣。故餘筆於此,以明 證之要。
仲景言痙止屬太十陽十,而不及他經者何也?蓋 必反張,其病在背,背之經絡惟太十陽十、督脈耳,言太十陽十則督在其中矣,此其義也。然仲景止言其表,而未詳其裡。考《內經》之《經脈篇曰》∶足少十陰十之脈,貫脊屬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經筋篇》曰∶足少十陰十之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十陽十之筋合。又曰∶足太十陽十之筋病,脊反折,項筋急。足少十陰十之筋病,主癇螈及痙。十陽十病者腰反折不能俯。十陰十病者,不能仰。由此觀之,則痙之為病,乃太十陽十少十陰十之病也。蓋腎與膀十胱為表裡,膀十胱為津十液之府,而腎為藏十十精十十之臟,病在二經,水虧可知,故治此者,最當以真十陰十為主。
論治(共八條)
一、痙證凡因汗因瀉者,其氣必虛。微虛者,宜三十陰十煎、五福飲之類主之。大虛而脈見沉細,十陰十勝者,宜大營煎、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痙證多汗者,宜三十陰十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主之。十陽十氣大虛,汗出或亡十陽十者,宜參附湯、 附湯、大補元煎之類主之。若汗出兼火,多熱躁者,且當歸六黃湯主之。
痙因泄瀉者,宜胃關煎、十十溫十十胃飲之類主之。瀉止而痙者,宜大營煎、五福飲之類主之。
痙有兼火者,必脈見洪滑,證見煩熱,宜一十陰十煎,或加減一十陰十煎主之。若火盛之甚,以致十陰十血涸燥者,不得不先去其火,宜清化飲、保十陰十煎、玉女煎之類主之。
痙有表邪未解者,當察其邪之微甚及證之十陰十陽十。若身有微熱,脈不緊數者,此微邪也。隻補正氣,其邪自散。宜五福飲之類主之。若表邪未解,十陰十虛無汗身熱者,宜三柴十十胡十十飲、四柴十十胡十十飲、補十陰十益氣煎之類主之。若十陽十氣大虛,十陰十極畏寒,邪不解而痙者,宜大十十溫十十中飲主之。
痙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龍丸。若多痰無火,宜用六安煎。凡此證候,多屬虛痰虛火。因其壅滯,不得不暫為清理。但得痰氣稍開,盒飯調理血氣。
小兒吐瀉及多汗之後。一、婦人產後。一、諸證大失血之後。一、凡病中風及瘡毒潰膿之後,皆有此證,悉當根據前法酌宜治之。
痙證有兼濕者,當如王海藏治法,詳見後條。
述古(共二條)
仲景治太十陽十之 ,身十體強,脈沉遲者,用栝蔞桂枝湯取微汗。治剛 無汗者,用葛根湯。治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 齒者,用大承氣湯。按此皆散逐實邪之法,雖此證不多見,然間或有之,則亦不可不知。
王海藏治剛 ,用神術湯加羌活、獨活、麻黃。治柔 ,用白術湯加桂心、黃。
痙證論列方
大營煎(新補十四) 五福飲(新補六) 參歸湯(補三八) 參附湯(補三七) 附湯(補四三) 白術湯(和二六) 一十陰十煎(新補八) 三十陰十煎(新補十一) 保十陰十煎(新寒一) 十十溫十十胃飲(新熱五) 胃關煎(新熱九) 清化飲(新因十三) 玉女煎(新寒十二) 大補元煎(新補一)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五積散(散三九) 大十十溫十十中飲(新散八) 人參建中湯(補二六) 清膈煎(新寒九) 二柴十十胡十十飲(新散二) 當歸六黃湯(寒六五) 神術湯(和三九) 三柴十十胡十十飲(新散三)補十陰十益氣煎(新補十六) 六安煎(新和二) 四柴十十胡十十飲(新散四) 加減一十陰十煎(新補九) 葛根湯(散二九) 大承氣湯(攻一) 栝蔞桂枝湯(散十二) 抱龍丸(小八五)
論外備用方
防風當歸湯(和二四一 過汗反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