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12)

“大王暫時沒有背叛楚國的原因,是以為漢王弱小罷瞭。楚軍雖然強大,但是天下人都認為它不是正義之師,因為項羽違背盟約,又殺害瞭義帝。現在,漢王收編諸侯的軍隊,回師駐守在成皋、滎陽,後方糧草源源不斷地運來,漢軍深挖戰壕、營建壁壘,分兵把守各個要塞。楚軍回軍的時候,必須經過梁地,作戰不能取勝,攻城又不夠力量,而那些老弱殘兵要從千裡之外轉運糧草。如果楚軍到達滎陽、成皋的時候,漢軍隻要堅守不戰,楚軍就會進退兩難,勝敗可以說是已經定瞭,所以說,楚軍是靠不住的。如果楚國戰勝瞭漢國,諸侯們必定會人人自危、互相救援,也未必天下太平瞭。因此,楚軍強大,就會肆意妄為,必定招惹全天下的對抗。所以楚不如漢,這個形勢顯而易見。如今,大王不歸附萬無一失的漢國,卻托身於岌岌可危的楚國,我為您的命運而擔憂。我並不認為大王手下的兵力足夠滅亡楚國,但是,如果您能夠發兵叛楚,那麼,項羽必定會被滯留在齊國,這樣,漢王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平定天下瞭。我建議大王歸附漢王,漢王一定會裂地而賜封您,到時候,您所擁有的就不僅僅是淮南的土地瞭。漢王專程派我前來勸說大王,希望您仔細地考慮。”

英佈一聽條件不錯,滿口答應瞭隨何的勸降,但是還不敢馬上公開此事。

當時,楚國的使者也在淮南,他們正在急於催促英佈發兵,在客館裡與英佈商談出兵的條件。隨何通過內線得知此事,徑直闖進瞭客館,坐到楚國使者的上位,對他們說:“九江王已經歸附瞭漢王,楚國憑什麼叫他發兵?”英佈大吃一驚,楚國的使者急忙起身要走。隨何便勸英佈說:“事情已經商議定瞭,大王應該立即殺死楚國的使者,不能放他們回去,留下禍根,同時盡快地與漢國合力作戰。”英佈見大勢已定,自己也沒法再坐山觀虎鬥瞭,便說道:“我按照使者的指示,立即起兵攻打楚國便是。”於是,英佈殺死楚國的使者,起兵攻打楚國。項羽聞訊,派項聲、龍且率軍迎擊英佈,而自己則留下來進攻下邑。幾個月以後,龍且進擊淮南,打敗瞭英佈的軍隊。英佈打算率軍投奔漢王,但是害怕楚軍的截擊,便帶著一些親兵,與隨何一道從小路跑到瞭漢軍營中。

英佈受封

英佈到達漢軍營中的時候,劉邦正坐在床上,讓侍女為他洗腳。劉邦隨便慣瞭,沒有更換正裝,就這樣,叫英佈進帳與他見面。英佈進帳,見到眼前的情景,十分地生氣,後悔來到這裡,想要自殺。但是,他出來以後,到瞭劉邦為他安排的營帳中,看見裡面的佈置、器用、飲食、從官,都與漢王的一樣,這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他又變得十分高興瞭,認為漢王是尊重自己的。於是,他派人到九江去收攏餘部。此時,項羽已經派遣項伯收編瞭九江的散兵,並且殺死瞭英佈全傢。英佈派來的使者找到瞭不少英佈的老友和親近的臣屬,他們率領著這幾千人投奔漢王。後來,劉邦給英佈加派瞭軍隊,與之一路北進,收兵到瞭成皋。漢四年七月,劉邦封英佈為淮南王,與其一道攻打項羽。

次年,英佈派人到九江,占領瞭好幾座縣城。漢六年,英佈與劉賈一同進入九江,誘降瞭楚國的大司馬周殷。於是,幾個人合力,配合漢軍攻打項羽,終於在垓下打敗瞭項羽。

項羽死後,天下安定。劉邦大設酒宴慶功的時候,貶低隨何的功勞,認為他是迂腐的書呆子,不能用來治理天下。隨何憤憤不平,跪著說道:“當初,陛下率軍進攻彭城的時候,項羽還沒有離開齊國。您出動五萬步兵、五千騎兵,就可以攻下淮南國嗎?”劉邦回答說不能。隨何接著說:“陛下派我帶著二十人出使淮南,結果,我讓您如願以償。這就表示我的功勞高於五萬步兵、五千騎兵。然而,如今,陛下卻說我是迂腐的書呆子,不能用來治理天下,這是為什麼?”劉邦聽後,感到慚愧,便隨口說道:“我正在估算您的功勞。”不久,劉邦下詔,任命隨何為護軍中尉。後來,劉邦正式分封異姓王,英佈被剖符定封為淮南王,建都六縣,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等郡都歸屬英佈。

《史記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