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開店鋪廣交亡命 充漢奸再發洋財
卻說廣東地方,無論人傢店鋪,洋銀是不用紙包的,是用一個麻袋盛的。這麻袋,就同江南的蒲包差不多,不過蒲包是闊的,他是窄的罷瞭。論那麻袋的樣子及大小,恰好是插得一個玻璃洋瓶進去,表明白瞭不提。且說當下區丙的妻子,看瞭這許多洋銀,不覺喜極而驚,驚極而懼。顫聲問道:“當傢的,你從那裡弄來這許多銀子?”區丙也不答話,一袋一袋的搬出來。搬瞭十來袋,便拿繩子總捆瞭。叫妻子幫著,忙拿大秤來秤過,用筆記瞭幾斤幾兩,放在一邊,再去搬那些出來。一一秤過,已是半夜時候。拿算盤來結瞭,總數一看,足足有三十二擔重。算瞭一算,除去麻袋草繩等,大約不止五萬兩,自己心中也暗暗吃驚。遂和妻子兩個,仍舊把他藏在床下,外面多堆些柴把稻草之類,把他遮護祝到瞭明日早起,區丙先去還瞭秤,然後到鎮上買瞭五口大缸回來,和妻子兩個到屋後空地上掘瞭五個大窟窿,把缸藏在地下。然後,每夜悄悄地把洋銀一包一包的運放在缸裡,用土掩埋。區丙又切戒妻子不要泄漏與人,夫妻兩個依舊是和平常一般度日,不過一切用度比較前頭稍為寬動些罷瞭。
然而區丙卻在外面放出風聲,要置買田地,一兩年之間,陸續置瞭萬把銀子田產,又蓋造瞭幾間房子。那時,一鄉之人都知道區丙發瞭財瞭。親族鄰裡那一個不來巴結?同裡的說起來都是區大爺長,區大爺短;同族的不是說大叔叔,便是說大伯伯。甚至同姓不宗的都來認本傢,敘輩分。還有可笑的是有一種姓歐的、一種姓歐陽的,也強來認本支,幸得區丙生性醇厚,見人傢來親熱,也不過如此。從前人傢疏遠他時,他也不過如此。閑話少提。
且說區丙自從發瞭這一註大財之後,一順百順,真是俗話說的不錯:福至心靈瞭。並且一個人在窮困的時候所與往來的,無非也是些窮漢。及至發瞭跡,就有那一班發財人和他往來,所以他就得瞭門路,把二三萬現銀存放在十三行第一傢字號“伍怡和”裡生息。順便就托他帶點洋貨來,自己卻在藩臺衙門前開瞭一傢“丙記”洋貨字號,又到香港中環地方開瞭一傢“丙記”雜貨店。自己卻往來於兩間,喜得年年賺錢,他便一年比一年富起來。然而他還是鄉人本色,平日隻穿的是藍佈短打、黑佈褲,腳上穿的一雙細藍佈襪,除瞭拜年、賀節、赴席之外,輕易不穿長衣白襪,所以上中下三等人他都交處得來。那上等人雖然見他穿瞭短衣,然而人傢都知道他是個發財人,就和他招呼,也不失瞭自己體面。那下等人見他,雖是財主,卻是打扮樸素和氣迎人,樂得親近親近他,不定從中還想叨他點光呢。
因此幾年之間,區丙交結的朋友,實在不少。香港的店裡單備瞭一間樓面,專門接待朋友,內中就有許多在廣東犯瞭事,不能容身的,走到香港去投奔他,他也來者不拒。因此一年之中,他那店裡吃閑飯的少說點也有兩桌人。
內中單表一個九江鄉人,姓關名叫阿巨,因為在廣東鬧瞭劫案,逃到澳門。那澳門卻是一個大賭場,五花八門的賭館說之不荊阿巨到瞭那裡,不到幾天把劫來的錢銀輸個磬盡,遂附瞭輪渡,走到香港,投奔區丙來。區丙也一般招接,留他住下,這一住就住瞭五六年。一天不知為著甚麼事,這關阿巨忽然一去不回,杳無蹤跡。區丙還以為店裡夥計得罪瞭他,再三考問,卻又不是,日久也就放下瞭。又過瞭一年多,區丙正在香港店裡坐著,關阿巨忽然走來,區丙大喜,接著寒暄已畢。
區丙先說道:“先年多有怠慢,以致吾兄一去不來。今蒙不棄,就可以大傢聚首瞭。”阿巨道:“不瞞區兄說,我近來公事極忙。今日偶然得閑,特來探望。”區丙道:“關兄,近日恭喜在那裡?”阿巨道:“我們且不要敘這些閑話。今有一註橫財,特來送與區兄,不知肯受不肯?”區丙訝道:“甚麼橫財?”
阿巨移近一步,說道:“近來外國人因為廣東官府不許他們進城,彼此鬧翻瞭。此刻英吉利派瞭兵船來,打算要攻打廣州城,你知道麼?”區丙道:“我也聽見有這句話。但不知真不真?”
阿巨道:“怎麼不真?此刻統兵大元帥是伯爵額爾金。我已經投到他的部下,充當探子,就住在元帥的坐船上。廣東的情形我本來熟悉,隻有近來官場的舉動、怎樣的佈置防備,不得而知。官府又懸瞭賞格捉我,此時還未銷案,我自己不能入內地。
就是到瞭內地,官府的事也無從打聽,所以特在大元帥前保舉瞭你,不知你肯做不肯?”區丙聞言,心中一想:“省城店裡本來有許多衙門裡的人來做主顧,這件事隻怕還辦得到。”因問道:“不知肯做便怎樣?”阿巨道:“你若肯做,我再盡力在大元帥面前保舉你,每月坐支薪水五十兩,以後探事每件事酬銀五十兩,你願意嗎?”區丙道:“我就是探瞭事,往那裡去報呢?”阿巨道:“你若肯做瞭,就回省城去,隻做坐探。
探著瞭事,隻要寫起來,我那裡天天著人到你店裡走一次。有,便交他帶來就是瞭。”區丙道:“我怕寫不好,識字又不多,恐怕要寫別字,怎樣好做?”阿巨道:“這有甚要緊?你隻管寫瞭來,莫管他別字不別字,好在拿得來是我經手。”區丙道:“既承關兄如此關切,我如何不做?但是這件事做下來不知能賺多少錢?”阿巨道:“每月坐得五十兩,其餘每件事五十兩,看你的本事去探訪罷瞭。”區丙大喜,即與阿巨約定即日動身,回到省城,住在店裡。專意招接衙門的主顧,打聽些海防洋務的事情。
因為他一向是個老實生意人,衙門裡的師爺大爺們隻當和他談天,便多有告訴他的,他便拿瞭這個去換銀子。於是幾時佛山辦團練,幾時黃埔修炮臺,虎門添瞭若幹兵,四方炮臺添瞭幾尊炮,買瞭一刀竹紙來,真是有聞必錄,阿巨果然逐日差人來齲可憐廣東地方官一齊睡在夢裡,那裡知道有這麼一個細作在肘腑之下?更兼那大學士男爵兩廣總督葉名琛終日在衙門裡禮拜神仙,有時接見下屬無非講論他自己的文章、學問。這件事也被區丙當一件正經事報瞭出去。在區丙不過是借此作一件事,多賺瞭他五十兩銀子的意思,誰知阿巨得瞭這個信息,以為莫大機會,專誠見瞭那個甚麼大元帥,行瞭鞠躬禮,告知打聽得廣東總督酷信神仙的話。那大元帥聽瞭,也不過笑瞭一笑,不當一件事。阿巨獻計道:“廣東人向來最信神仙,有時百姓過於迷信,官府還要從中禁止。此時第一個總督先信起來,百姓們自然比從前信的加倍瞭。此刻軍務吃緊,我們兵船已泊在省河多天,不定何日開仗。我們不如借此惑亂他百姓之心,他自然疏於防范,一經開仗,就容易得手瞭。”那個甚麼大元帥就問:“怎麼惑亂法?”阿巨如此如此說瞭一遍,那大元帥笑瞭一笑,說道:“由你去辦罷。”阿巨得瞭令,便到艙面,叫人用黑紙糊瞭兩尊大炮,拋在水裡。那紙糊的東西到瞭水裡,自然要浮起來瞭,那省河兩旁的船戶與兩岸居民看見瞭,便嘩然哄傳起來,說是洋人的鐵炮也浮起來瞭,可見說甚麼船堅炮利都是欺人之談。這句話一人傳十,十人傳百,傳到瞭葉名琛耳朵裡。葉名琛卻以手加額曰:“大清皇帝之洪福也。”旁邊有個幕府便說道:“此愚民之傳言,未必可信。”葉名琛道:“這是萬目共睹之事,豈有不可信之理?當初清兵入關之後,來往江南,福王光竄一路,勢如破竹,隻有江陰縣頑民不服,欲拒天兵。當時有一個武生,明知不能抗拒,又無法禁止,因說道:‘我們此舉,勝敗未卜,何不求神指示。’眾人問如何求法?那武生道:‘拿關帝廟裡那把鐵做的青龍偃月刀,放在水裡,如果能浮起來,我們便可以舉事。’那武生之意以為鐵是沉的,意欲借此阻止眾人,眾人依他之言,把刀放在水裡,誰知竟輕飄飄的浮起來。於是眾人大喜,一意抗拒,後來王師到時,全城被戮。可見數劫難逃,鬼神也會弄人的。”那幕府道:“此事雖見之於野史,卻也未必可據。”葉名琛道:“此事不必爭執,我們且請仙扶乩問個吉兇實信。”說罷,便叫傳司道伺候,具瞭衣冠,叫兩名道士書符作法,葉名琛自己率領所屬焚香叩首,名琛又默默禱告已畢。那乩忽然亂動一陣,然後判出“十五日無事”五個字來,名琛連忙焚香致謝。道士焚符送仙。名琛方才回過頭來,對那幕府說道:“如何?神仙豈欺我哉?”那幕府隻得默默無言,從此僚屬鄉紳來請設防,名琛一概置之不理,隻說到瞭十五日就沒事瞭。這件事一做出來,廣州城裡各衙門都傳為笑話。被區丙訪知瞭,又去報信,關阿巨便告知那個甚麼大元帥。那大元帥得瞭此信,就傳令十三日開炮攻城,轟天震地的,攻瞭一日一夜。到瞭十四日,便把廣州城攻破,率領滾兵直入,把葉名琛捉瞭去,後來死在印度。
這些後話表過不提。且說當時洋兵進城,嚇得眾百姓雞飛狗走,隻有丙記洋華店早早得瞭信息。到瞭此時,由阿巨給他一個做記號的物件,掛在門首,安然無事,樂得又發瞭一註洋財。這一次雖未曾調查得他賺瞭多少,然而想來也必不菲的瞭。區丙從做瞭這件事之後,更是安富尊榮,自從發財之後生瞭兩個兒子,此時也都長大瞭,分在省港兩處管理店事。區丙自己還是時常往來。一日在香港店裡吃過午飯之後,忽見一外國人進來買東西,後面跟著一個小後生代那外國人傳話,甚是伶牙俐齒,區丙見瞭不覺心有所觸。
諸公莫罵區丙,區丙原是愚民。
今日赫然顯宦,如區丙者幾人。
未知區丙看見這後生有何感觸,且聽下回分解。
結交亡命亦足以間接發洋財,在當局者雖或出於意料所不及,然自旁觀者視之,即不得不引為秘訣矣。
咸豐丁巳,廣州失守後,有人撰為樂府三章,以刺葉督。其一雲:“葉中堂告官吏,十五日必無事,點兵調勇無庸議。十三洋炮來攻城,十四城破無炮聲。
十五無事靈不靈?乩詩耶,乩筆耶,占卦耶,擇日耶?
其二雲:“洋炮打城破,中堂書院坐,忽然雙淚垂,廣東人誤我!廣東人誤城有之,中堂此語無可疑。請問廣東之人千百萬,貽誤中堂是阿誰?”其三雲:“洋船洋炮環珠江,鄉紳翰林謁中堂,中堂口不道時事,但講算學聲瑯瑯。四元玉鑒精妙極,今時文士幾人識?
中堂本有學問人,不作學政真可惜。”又城破時,葉避居鎮海樓,尚復從容歌詠。知外人將擄之去,乃作詩題壁雲:“鎮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空言一范軍中有,其奈諸公壁上觀。向戌何心求免死?
蘇卿無恙勸加餐。近聞日繪丹青象,恨態愁容下筆難。
”“零丁南去嘆無傢,鶴訊猶存節度衙。海外難尋高士粟,鬥邊真泛使臣槎。身經躍虎波濤闊,望斷慈烏日影斜。惟有春風依舊返,女墻紅遍木棉花。”《中國秘史》錄此二律,詞名微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