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察嗜好貨郎逐利 發儲藏夫婦秤金

第二回 察嗜好貨郎逐利 發儲藏夫婦秤金

卻說那外國人翻身入內,不多一會便一哄的跑瞭二三十個外國人出來。區丙拿瞭一個料泡,不住的呼吸,那些外國人都站著觀看。內中有一個走過來,拿起一個頂大的,對著他嘰咕。 

區丙雖不懂說話,情知他是問價,心中也沒有主意。隨手伸出一掌,卻是五個指頭都豎瞭起來。那外國人便給他五元洋銀,拿瞭一個,放在唇邊,輕輕的學著呼吸,卻口兵嘣口兵嘣響瞭好幾聲,隨即嘣的一聲破瞭。於是二三十個外國人爭著來買,隨買,隨吹;隨吹,隨破。不多一會,把一筐料泡賣個罄荊提瞭竹筐要走,一個外國人卻又對他嘰咕著,做手勢,用手向前一指,卻又回手向所站的地下一指。區丙知道是叫他再來的意思,點頭會意。 

別瞭外國人一徑走到碼頭上,恰好走省城的船將近起碇,遂附瞭船徑至省城,奔回張槎鄉傢中,背著妻子悄悄地把洋銀一數,有五百數十元,心中十分歡喜。等到夜靜時悄悄的走到後院,尋著一個盛水瓦罐,提到房裡。把五百餘元都輕輕藏入罐內,又把那瓦罐放在一鋪空床底下壁角旁邊,用點炭簍、柴把等遮護祝身邊還帶著十餘元,挨到破天亮時,便起身趕到省城去,在舊木器店裡買瞭兩口輕巧杉木玻璃櫃,用水洗刷幹凈,買兩張紅綠紙,把裡面糊裱起來。又買瞭兩根繩子、一根扁擔,把櫃挑起,到料器店裡,買瞭不少的料泡,附瞭船,仍到香港去。 

走到那總會門口,卻是靜悄悄的,不見一人。等瞭半晌,仍無動靜,不覺心中疑訝。原來他前一回到此,恰值十二點鐘之後,兩點鐘之前。是外國人午間吃飯休息的時候,所以各外國人都麇集在總會裡。他這一回到此,卻已過瞭兩點鐘。直等到五點鐘之後,方才陸續有人來。那些外國人看見他挑著玻璃櫃,那些料泡都安放在櫃內,便都指點說笑,意思是說他這個擔子比竹筐講究瞭。這一回也被他賣去不少,也有兩個外國人學會呼吸之法瞭,於是一個教一個,差不多都教會瞭。這料泡便不大肯破。有一個外國人把他帶到住宅裡去,叫那外國女人出來看,花錢買瞭來,都是一吹即破。驚動瞭隔壁鄰居的外國傢眷,都來看,看見瞭都要買。女人、小孩子,嘻嘻哈哈的一陣,早又賣完瞭。 

區丙連夜又趁瞭夜船,趕回省城,天亮時,早到瞭。找一個相識人傢,寄下玻璃櫃。連忙趕回傢,依然背著妻子,點瞭一點洋銀數,卻有七百多元,照舊收藏起來。又趕到省城去,依然販瞭料泡到香港。話伏煩絮,如此販瞭三四遍,他的洋錢已經積瞭三千多瞭。那些外國人都學會瞭那呼吸之法,便不以為奇,不大買瞭。 

看官!這舊社會中“福至心靈”的一句話,雖是極腐敗不足信的,然而實有其理。那區丙看見外國人買的少瞭,他卻弄一個玄虛,把那料泡兒吹作一片列之聲,外國人見瞭又以為奇怪。原來那種料泡另有一個吹法,是用嘴唇銜著那管子,輕輕用氣吹進去,可以鼓蕩得成一片列之聲。當時外國人聽得,以為另是一種東西,問他討過去翻來覆的細看,卻隻看不出個道理來,又遞過去,叫他吹,他又吹瞭一陣。一時間總會裡的外國人都出來看,又紛紛的買,誰知這種吹法破的更容易,破的容易,他的生意卻又好起來瞭。如此又販瞭兩三遍,洋銀積瞭有六七千。 

他看著這料泡生意將成強弩之末瞭,便回到省城,在市上閑行,要尋些奇巧東西去販賣。忽然看見路旁地攤上擺著些窯貨小人兒,此種窯貨出在“石灣”地方,那小人做得才和棗核般大,頭便像一顆綠豆,手便像兩粒芝麻,卻做得須眉欲活,栩栩如生。也有著棋的,也有撐船的,漁樵、耕讀無所不有。 

是人傢盆景上、假山用作點綴的,還有些房屋、橋梁、木柵、更樓、寶塔之類。花樣甚多。若到石灣去販,不過四五文一個。 

在省城買起來都要七八文。區丙看瞭,便觸動瞭機關,即刻趕到石灣去。好在隻有六七十裡路,鄉下人跑慣的,不消兩三個時辰,早走到瞭。便到窯戶裡去,揀瞭一千多個,付瞭價,仍趕回省城。過瞭一夜,便趕到香港。外國人見瞭,果然嘖嘖稱羨,及至問他價時,他卻伸出瞭兩個指頭,那外國人便揀瞭十個,給瞭他二十元洋銀。不一會,驚動瞭總會裡的外國人,呼朋引類爭先購買。那消一日工夫,這一千多個小人兒早變瞭上三千的洋銀瞭。區丙一想,這個又是好買賣。連忙運瞭洋銀回傢。悄悄的安放停當,又趕到石灣一販,便是五千個。好在這東西又輕又小,既不重累,又不占地方,比著料泡兒,更容易帶。這回那些外國人竟有一買二三百三四百,要寄回外國作貨物販賣的,也有寄去送人的,所以買的更多,被他五六次一販,鬧得賺下的錢也忘瞭數目瞭,屈指一計,做這個買賣不覺三個多月瞭。我也該歇息歇息瞭。便從此不做生意,也不愁不是一個富翁瞭。想定瞭主意,便在省城寄下那兩口櫃,仍然提著一根扁擔,徑回張槎。 

入到傢中,取出一元銀叫妻子道:“你去!和我買一副豬頭三牲回來!下餘的錢多打些酒。”妻子道:“你又不要拜神禮佛,買三牲作甚麼?”區丙道:“我正要酬神呢。”妻子道:“你又不曾許甚麼願,此刻又酬甚麼神呢?”區丙道:“我此刻發瞭財瞭。難道不應該酬神?”區丙在身邊取出一個紙包來,在桌上一放,道:“你去看來!”妻子打開一看,見是雪白的洋銀,數瞭一數,整整的五十元。便笑道:“恭喜呢!是從那裡發來這註財?”區丙道:“你不要管,隻和我快去買豬頭三牲來。”妻子道:“將就點,就買一隻雞罷。等再發瞭大財,再用三牲不遲。”區丙道:“菩薩多享受我點,自然保佑我再發財。你不要多說,快買來罷。”他妻子果然到市上去,買瞭一副豬頭三牲,及神福、紙馬、香燭等回來。夫妻兩個一齊動手,煮熟瞭。當天點瞭香燭,區丙恭恭敬敬的叩瞭三個頭。那妻子更是笑得合不攏嘴,搗蒜般叩瞭無數的頭,方才起來。奠過酒,焚瞭紙馬,將三牲切開,燙上酒來,夫妻兩個對酌。妻子帶笑道:“當傢的,你這註財到底在那裡發來的?何防告訴我一聲。”區丙道:“你不必查問,你看見這雪白的洋銀,心愛不心愛?”妻子道:“為甚不愛?當傢的,你可肯給我十元? 

我今年冬衣也有,要想做一件細佈棉襖過冬。”區丙道:“你要,便拿十元去,有甚不肯?”妻子喜歡得眉花眼笑,斟上一杯酒,道:“當傢的,你還要發財呢,難得這般大量。請幹一杯!”區丙接過,一飲而盡,道:“我奔走瞭三個多月,今天是頭一回享福也。”妻子道:“正是你這兩三個月以來,從不曾好好在傢過一天。到底在外做些甚麼生意?我屢次要問你,隻見你沒有好顏色向我,我所以不敢動問。”區丙不答,在懷中掏出那包洋銀,打開取瞭十元,交給妻子。喜歡得他笑得眼睛沒瞭縫,連忙接過揣在懷裡。又滿滿的斟上一杯酒,道:“酒冷瞭,等我去再燙一燙。”拿瞭酒壺,走到灶下,把酒壺放在炭爐子上,取出那十元洋銀,翻來覆去看瞭又看,不住的癡笑;又喃喃吶吶的自言自語道:“千萬不要是做夢才好。”一頭說,一頭又看。不提防把酒燙滾瞭,沸瞭出來,那酒烘的一聲,燒著瞭,慌得他連忙去搶酒壺,把洋銀灑瞭一地,又不住口的往酒壺上吹。好容易把火吹熄瞭,才去拾那洋銀,卻找來找去隻有九元。心想:這裡是泥地,又沒個地縫,難道是鬼來搶去瞭?沒奈何,隻得先拿酒出去,等吃完瞭酒再來尋找。想罷,提起酒壺,誰知那元銀洋正在酒壺底下。遂喜喜歡歡的拾瞭起來,揣在懷裡,拿酒出來。一面走著,喃喃的自語道:“幾乎剩瞭九元。”區丙仿佛聽得,便問道:“你說甚麼九元?”

妻子乘機扯謊道:“當傢的,你才給我的洋銀隻有九元。”區丙道:“隻怕是數錯瞭,補給你一元就是。”妻子忙過來,換上熱酒,區丙又給瞭他一元。他便暗暗喜歡的瞭不得。二人又吃瞭幾杯,方才吃飯。吃完收拾過瞭,已近黃昏時候。 

區丙自己起身,走到市上一傢相熟的雜貨店裡。對掌櫃的說道:“不知寶號所用的大秤可是天平秤?”掌櫃的說道:“我們鄉下人傢都是老實公平的,所有大小秤都一律的是十六兩天平秤。不比蘇州上海的人傢,黑良心,專門刻剝小負販,用二十四兩、三十二兩的天平秤。”區丙道:“如此,乞借一用? 

明日一早送還。”掌櫃的道:“阿丙哥,可是黑底裡還買柴?” 

區丙道:“正是。因為秤是人傢不停要用的,白日裡告借不易,所以連夜來借一用,明早好送還。”掌櫃的就拿秤借給他。 

區丙一手提瞭秤錘,一手拿瞭秤桿回去。及到傢時,他妻子已點上燈瞭,看見區丙拿瞭秤來,便問道:“當傢的,你借秤來做甚麼?”區丙道:“有個用處。”說著,放下秤桿、秤錘,把大門關上,進來。又把堂屋門關瞭,拿瞭秤,到房裡去。 

妻子道:“那房裡秤甚麼?你吃瞭酒,到臥房裡睡罷。要秤甚麼明日再說。”區丙道:“你莫管,代我拿燈進來。”妻子便拿瞭燈進房,放在桌上。隻見靠裡面一鋪空床,床上也沒有被褥、帳子等,隻放幾件盆桶罌罐之類。看官!這一鋪底下是區丙藏放洋銀之所瞭。當下區丙對妻子道:“你代我把床底下的東西搬瞭出來。”妻子便低頭把一個炭簍、幾把木柴拉瞭出來,再往裡看,是一個粗麻佈袋,用手拉瞭一拉,卻拉不動。兩隻手去拉,也拉不動。道:“這是甚麼東西?放的也忘記瞭,重得很呢。”區丙道:“代我來。”低頭、彎腰,用手去拉,莫想動得分毫,不覺暗暗吃驚起來,道:“也罷,把床拆瞭罷。”

於是親自動手,把床上的盆桶之類,拿過一邊。廣東鄉下人傢的床隻有兩條板凳,擱上幾塊木板,隻要把木板豎起,床就拆瞭。他妻子留心看時,隻見麻袋裡面無數的小麻袋,連忙把燈放在地下,拆開一袋看時,見滿滿的都是洋銀,再拆一袋看,也是洋銀。一連看瞭幾袋,隻嚇得他目瞪口呆,心驚肉跳,手足無措,出瞭一身冷汗。正是:驚喜交集,變為怖畏。 

窮人發財,如同受罪。 

這麻袋裡的洋銀不知究有多少,且聽下回分解。 

凡實業傢,無論為操藝術者,操轉運者,皆當默察社會風氣。隨之轉移,然後其業可久可大。每怪吾國人,無論所操可業,皆一成不變,甘心坐致敗壞。 

是則大可哀者也。區丙一小負販,乃能潛窺默察,投其所嗜好者。嗚呼!毋謂其富為徼致也。販料泡一節,特欺之耳。至於石灣窯貨,不可謂非吾國美術之一。 

外人至今猶多購之者。然亦墨守舊法,不圖進步工藝之徒,夫何足怪?獨怪夫士君子動以懷時局自命,而卒無以提倡之耳。凡事皆然,寧獨此窯貨已哉。 

下半回無端寫區丙妻子種種醜態,非得已也。 

以筆法論所以,反照第二回其妻子雲雲一段,使之相映成色。 

以命意論,實痛夫女子社會中實有此情景,特為之摹繪傳神,使他日女子社會進化時睹之,猶可見前人之面目也。讀者得毋怪筆端尖利,有隙即乘無孔不鉆乎!

《發財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