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孟見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所說者,勇有功也,不說為仁義者也,客將何以教寡人?”
惠孟對曰:“臣有道於此。人雖勇,刺之不入;雖巧有力,擊之不中。大王獨無意邪?”
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聞也。”
惠孟曰:“夫刺之而不入,擊之而不中,此猶辱也。臣有道於此,使人雖有勇弗敢刺,雖有力不敢擊,夫不敢刺、不敢擊,非無其意也。臣有道於此,使人本無其意也。夫無其意,未有十愛十利之心也。臣有道於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歡然皆欲十愛十利之心,此其賢於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大王獨無意邪?”
宋王曰:“此寡人所欲得也。”
惠孟對曰:“孔、墨是已。孔丘、墨翟,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頸舉踵而願安利之之者。今大王,萬乘之主也。誠有其志,則四境之內皆得其利矣。此賢於孔、墨也遠矣!”
宋王無以應。
惠盂出,宋王謂左右曰:“辯矣,客之以說勝寡人也。”
故老子曰:“勇於不敢則活。”由此觀之,大勇反為不勇耳。】】
宋康王這位謎一般的人物又出現瞭。
惠孟前來求見宋康王。故事裡沒有十十交十十代惠孟的五官相貌和衣著打扮,但想來是一位十溫十文爾雅的儒生。宋康王看著惠孟,越看越不順眼,還沒等人傢說話呢,就又是跳腳、又是咳嗽,拔高瞭嗓門叫道:“老子喜歡的是勇士,不喜歡那些滿口仁義的傢夥,你,你你你,你少來跟老子廢話!”
惠孟不慌不忙:“我這回不講仁義,隻談道術。您不是喜歡勇士麼,可我有一種道術,就算刺過來的是獨孤九劍,也休想傷我一根汗十毛十,就算降龍十八掌打過來,也休想碰到我的衣角!”
宋康王一愣:“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金鐘罩、鐵佈衫?你站著別動,待寡人拿劍刺你一下!”
惠孟連忙擺手:“您先別拿我做試驗,我還沒說完呢,我還有更厲害的功夫呢!”
宋康王擺瞭擺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刺完再說!”
惠孟一咧嘴:“別急,我真正十精十通的是別的功夫,您得先聽我說。嗯,是這樣的,您方才不是刺不著我麼……”
宋康王眼皮一翻:“不對吧,我還沒刺呢?!”
惠孟連忙說道:“您先別跟我較真,就當沒刺著好瞭。道理是這樣的:雖然沒刺著,可被人拿劍刺、拿掌打,這無論如何也是一種侮辱,所以,更高明的道術是根本不讓對方發招。”
宋康王有點兒糊塗瞭:“你的意思是……一招制敵?”
惠孟回答:“錯!我的道術是:我往這兒一站,任他多大的英雄好漢也不敢跟我過招。”
宋康王把嘴一撇:“我不信,你這叫瞎詐唬,看我先拿劍刺你一下再說!”
惠孟連忙擺手:“別急,先聽我說,我還有更高明的本事呢!嗯,讓別人不敢攻擊你,這也不算多大的本事,人傢隻是不敢,但攻擊的意圖還是有的。我還有一招,讓人傢連攻擊的意圖都沒有。”
宋康王一泄氣:“就算你對,反正我現在是沒有攻擊你的意圖瞭,就聽你天橋的嘴把式隨便怎麼練吧。”
惠孟松瞭口氣,接著說:“您不懂,讓人傢沒有攻擊的意圖,這也不算什麼真正高明的功夫。您看,您現在已經不想拿劍刺我瞭,但這樣一來,我們兩個隻是各回各傢、各找各十媽十,僅此而已。最高明的本事是這樣的:不但讓人傢對你沒有攻擊的意圖,他們甚至還會喜歡你,想方設法地給你好處,讓你占便宜……”
宋康王插嘴道:“等等,我聽你的意思是,要把人傢賣瞭,還能讓人傢歡天喜地地幫你數錢?”
惠孟一愣,想瞭半晌:“好像……您說的太直白瞭。反正,我的意思嘛,嗯,您難道不覺得這種功夫要比簡單的勇十猛善戰高明千萬倍麼?”
宋康王點瞭點頭:“嗯,確實如此。那,你就把這本事教給我吧。”
惠孟說:“孔子和墨子就是身懷這種絕技的頂尖高手,聽說金庸原本是想讓這二位來作自己小說的主人公的,可又一想,讀者就喜歡看個打打殺殺的熱鬧,為瞭照顧讀者口味這才作罷。孔子和墨子盡管沒有自己的地盤,卻被天下人視為心目中的君主,沒有一官半職卻被天下官員們視為心目中的尊長,男十女老少們無不衷心希望這兩人能夠長命百歲、日進鬥金。現在呢,大王您是大國之君,先天條件比孔子、墨子強出百倍,如果再有瞭這二位高人的胸懷,天下人誰不盼著您好呢。您的前途大大的光明啊!”
惠孟這番話講完,宋康王半晌沒有作答。等惠孟告辭之後,宋康王對身邊的人說:“這傢夥的口才實在太好瞭,他這一番口舌徹底把我折服瞭。”
小故事講完,大道理上場:所以《老子》說:“勇於做到不逞強就能保全十性十命。”(勇於不敢,則活。)由此看來,大勇反倒是不勇啊!
《老子》的這段內容在簡本裡是沒有的,在通行本位於第七十三章,全文是: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我們慣用的成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出處就在這裡。通觀全章,說的是大傢熟知的一種《老子》基本十精十神,放在令狐沖身上就是“無招勝有招”,放在郭靖身上就是後發制人,放在張三豐身上就是以柔克剛。仔細體會《老子》原文,說的隻是一個大道理,指出瞭自然界的運行就是如此這般的模樣,令狐沖和張三豐他們都是在此基礎上作瞭進一步的發揮。
一個大道理可以有無限多的具體發揮,好比我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這是一個大道理,你可以具體聯系到學十習十、工作、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和流十氓癟三的街頭鬥毆。“後下手為強”表面看上去和“先下手為強”完全相反,但這正體現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真理:與之相反的說法也是同樣正確的。“後下手為強”同樣也可以具體聯系到學十習十、工作、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和流十氓癟三的街頭鬥毆。
《淮南子》把《老子》的這個大道理所作的具體聯系看上去是著重在權謀的層面上:君主如果想要成就王者之業,就應該表現出如何如何……這個故事又給我們透露瞭幾個線索:第一,對孔子和墨子這兩個學術對手表現出相當程度的推崇;第二,雖然“以無勇為大勇”這個邏輯非常道傢,但骨子裡卻和孔孟之言沒什麼兩樣——想想孟子見齊宣王的時候,齊宣王說什麼“寡人好色”、“寡人好貨”、“寡人好勇”等等,孟子的邏輯不是和這裡的《淮南子》如出一轍嗎,而且,惠孟的話簡直像極瞭孟子,分明就是行仁政感召天下這套邏輯,可是,道傢的書為什麼要推銷儒傢觀念呢;第三,《老子》本章的原文是陳述十性十的語氣,《淮南子》卻分明是建議十性十的,而建議的對象也明顯就是掌權的君主——如果我們對比一下《老子》的簡本和通行本,會發現《老子》原本就給人一種“建議書”的感覺,是向君主講述治國的大道,而通行本更加強調瞭這種語氣,《淮南子》則完全就是建議書的味道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