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

讀經問題像是一個新問題。這幾年來,所謂國學斷斷續續地熱過一陣子,更有一些人極力提倡中小學要開讀經課,更有人十大代表提議公務員考試要考“四書五經”,其中原委,一方面是自豪於中華文化的博大十精十深,一方面是感嘆世風不古、道德淪喪(無論在市井還是在官十場),所以需要儒學的補救吧。

但是,這個問題照舊是個老問題。幾十年前就曾有過同類的讀經運動,也曾有過同類的正方和反方,現在激辯的那些問題在我看來還是在幾十年前的框子裡打轉,甚至還不如前人說得透徹。

再次請出十胡十適,1935年的十胡十適,他在《獨立評論》上發表瞭一篇文章,題目很紮眼,叫做《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註釋1) 。

文章起於傅孟真在《大公報》撰文,討論學校讀經的問題,其中提到六經之難讀,說“今日學校讀經,無異於拿些教師自己半懂不懂的東西給學生。……六經雖在專門傢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東西,一旦拿來給兒童,教者不是渾沌混過,便要自欺欺人。這樣的效用,究竟是有益於兒童的理智呢,或是他們的人格?”

十胡十適對傅孟真這話大以為然,繼而分析道:

今日提倡讀經的人們,夢裡也沒有想到五經至今還隻是一半懂得一半不懂得的東西。這也難怪,十毛十公、鄭玄以下,說《詩》的人誰肯說《詩》三百篇有一半不可懂?王弼、韓康伯以下,說《易》的人誰肯說《周易》有一大半不可懂?鄭玄、馬融、王肅以下,說《書》的人誰肯說《尚書》有一半不可懂?古人且不談,三百年中的經學傢……又何嘗肯老實承認這些古經他們隻懂得一半?……王國維先生忽然公開揭穿瞭這張黑幕,老實的承認,《詩經》他不懂的有十之一二,《尚書》他不懂的有十之五。王國維尚且如此說,我們不可以請今日妄談讀經的諸公細細想想嗎?

在我來看,十胡十適這話說得還保守瞭。要知道,他那個時代裡,經學畢竟還有著很高的地位,現在則大不一樣,談起“四書五經”或“十三經”,誰還會再有一絲半點的顧忌呢?其實,別說是歷來以難解著稱的《尚書》和《易經》,就算最淺顯不過的《論語》,又何嘗不是歧意紛紜?

——經書無法讀懂的論調其實並非始於王國維,早在東漢,王充就曾經有過專論,說孔子的學生們很少有敢於和老師辯駁的,有不懂的地方經常就悶在心裡,所以孔子的話裡便有一些怕是永遠都不可解的;王充還就此認為:漢代儒生更加講不清孔子的那些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瞭。(註釋2)

往更早的時代追溯,《禮記?檀弓》裡“喪欲速貧,死欲速朽”這個著名的典故就已經說明孔子的第一代弟子裡便已經有人對老師的話因為斷章取義而發生誤解瞭。回顧一下,“《論語》的詞句,幾乎每一章節都有兩三種以至十多種不同的解讀”。 (註釋3)雖然得益於學術的進步,其中一些內容現在倒是明朗多瞭,可還是有很多地方恐怕真會如王充的悲觀論調——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瞭。

十胡十適看上去倒沒我這麼悲觀,他雖然在文章中大講經典之不可解,卻在結尾處以不樂觀的語氣談瞭一點樂觀的展望:

總而言之,古代的經典今日正在開始受到科學的整理的時期,孟真先生說的“六經雖在專門傢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東西”,真是最確當的估計。《詩》,《書》,《易》,《儀禮》,固然有十之五是不能懂的,《春秋三傳》也都有從頭整理的必要;就是《論語》、《孟子》也至少有十之一二是必須經過新經學的整理的。……二三十年後,新經學的成績積聚的多瞭,也許可以稍稍減低那不可懂的部分,也許可以使幾部重要的經典都翻譯成十人人可解的白話,充作一般成十人的讀物。

在今日妄談讀經,或提倡中小學讀經,都是無知之談,不值得通人的一笑。

現在,十胡十適那個“二三十年後”已經過去足有七十年瞭,在這七十年中,考古發現也多,學術進步也大,確實也做到瞭“稍稍減低那不可懂的部分”,但是,不可解的地方依然很多,歧意爭執也不在少數,而對一個舊問題的解決又往往引發出十個新問題來,這倒真讓人不由得體諒起朱元璋來:如果要把經書作為考試內容,如果沒有規范化的試卷格式(八股文),沒有全國統一的標準答案(朱熹的註釋),判起分來還真不知該如何下手呢。

至於說儒學能否扭轉“世風不古、道德淪喪”,這也是個老問題瞭,論之者甚眾。考察一下歷史,會發現孔子那時候就已經“世風不古、道德淪喪”瞭,之後的每個時代也都同樣在感慨著“世風不古、道德淪喪”,也不知道那個“古”到底什麼時候存在過。可世風難道不是(像十胡十適所說的那樣)在進步著麼,多少“道德淪喪”的事早已一去不復返瞭——這兩天正在讀魯迅,就順手拿他在《南腔北調集》裡的這段回憶作個例子吧:“那是十多年前,我在教育部裡做‘官僚’,常聽得同事說,某女學校的學生,是可以叫出來嫖的,連機關的地址門牌,也說得明明白白……”看,這等如今看來駭人聽聞的事情在魯迅時代竟然是社會現實哦,相比之下,難道不該說現代社會已經比之魯迅當時“古”多瞭麼?而原因又在哪裡呢?

相關的問題是,儒學究竟能否扭轉“世風不古、道德淪喪”呢?嗯,仔細看看,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有問題的——如果說得誇張一些,可以把對其前提的質疑表述成:“當真存在一種儒傢學說嗎?”——這就留待正文部分去討論瞭,屆時我們也聽聽托克維爾等人的他山之石,看看道德這東西究竟是不是“講”來的。

卻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似乎越是暴君越是喜歡推行美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合著的《神聖帝國》裡這樣描繪瞭法國大革命期間羅伯斯庇爾和聖茹斯特對古典美德的熱情呼喚:

羅伯斯比爾在他論述公共道德的原則的演說中問道(在1794年2月5日召開的公會會議上):“民十主的或人民的政十府的根本原則是什麼?是美德。我說的是公共的美德,這種美德曾在希臘和羅馬做出瞭那麼偉大的奇跡,並且將在共和的法蘭西做出更令人驚異的奇跡來。我們說的美德就是熱十愛十祖國和祖國的法律。”(註釋4)

接著,羅伯斯比爾明確地把雅典人和斯巴達人稱做“自十由人民”。他不斷地要聽眾回憶古代的“人民本質”,並且既提到它的英雄萊喀古士、狄摩西尼……

聖茹斯特在關於逮捕丹東的報告……中極為明確地說:

“在羅馬人以後,世界變得空虛瞭,隻有想起羅馬人,世界才充實起來,才能夠再預言自十由。”

在聖茹斯特的另一個報告(關於普遍警察制的報告)中,共和主義者被描寫成完全具備瞭古代十精十神即剛毅、謙遜、樸質等品質的人。警察局按其本質來說應當是相當於羅馬的市政檢查局那樣的機關。他列舉瞭柯德爾……等人的名字。最後,聖茹斯特用一句話表明瞭他所要求的“自十由、正義、美德”的特征,他說:

“革命者都應當成為羅馬人。”

在作為第三者的讀者看來,他們這些話實在是絕妙的反諷,可生活在法國大革命當中的人們對著這些個“美德”,怕是說什麼也笑不出來的。

(註釋1)十胡十適:《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收錄於《十胡十適文集》第5卷,歐十陽十哲生/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引文見第439-443頁,原載於1935年4月14日的《獨立評論》第146號)

(註釋2)[東漢]王充《論衡:問孔》:“孔子笑子遊之弦歌,子遊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論語》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辭,弟子寡若子遊之難,故孔子之言,遂結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難,世之儒生,不能實道是非也。”

(註釋3)楊伯峻:《論語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第2版,第35頁)

(註釋4)[德]馬克思、恩格斯:《神聖傢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1版,第155-156頁) 

《春秋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