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49)修行容易專志難

所以他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這幾句話是重點,要特別註意。這是千古以來儒傢談修養、佛傢講修行最重要的中心。他說,行仁道的人和射箭一樣,拉弓射箭的人起碼先要把自己的姿勢端正好,然後才把箭射十出去。可是當一箭發出去以後,不能射中紅心的話,對於比你射得好的人,絕對不可以產生怨恨,要自己反省為什麼不能勝過別人。自己好勝、好強,並不算錯,但是不能因別人勝過自己就怨恨別人,而要反求諸己。做任何學問,也都是如此。孟子一再強調反求諸己,是儒傢修養學問的中心,也是佛傢修行的要點。一切都反轉來,要求自己,反省自己,檢討自己;不是要求別人,更不是要求環境。

這一點,也就是仁術的道理。如果知道四端是善行,是好的,明知道而做不到,那就要在起心動念以及日用平常之間多加檢點。修養不夠的話,就會有時慈悲,有時不慈悲。譬如有的人看見乞丐動瞭慈悲心,要拿錢給他,最初拿十塊錢出來,想想太多瞭,於是換成五塊錢,在丟給他時,心裡已經有瞭討厭的味道。也有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前面七八次或許都能答應他,但是到第九次感到有點煩瞭,第十次就根本不理他瞭。這也要自己好好反省,究竟一開始就不應該輕易許諾呢?還是應該有始有終地持續下去?又如有人自己財力並不十分充裕,但是看到孤兒可憐就想收養他;但是有人則認為不要自討苦吃,不必直接收養,可以給沒有孩子而喜十愛十孩子的傢庭去收養,假手有充足能力的人去做,就更徹底、更妥當瞭。這是“”的問題,是方法的問題,這也就是仁術的道理瞭。

總括上面所說,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開始,到“反求諸己而已矣”為止,等於繼續申述對公孫醜所說的仁政王道。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接下來說孔子的學生子路以及有關兩位古聖人的事跡。他的主旨仍然是接著上面一貫下來的,也就是為擴充人類“四端”的心理行為而舉歷史的實例來作說明。

他說,孔子的門人子路很瞭不起,在別人指出他的過錯時,他會高興,所以他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一。子路個十性十很直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指正他的缺點他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高興。這就是子路。另一個典范是大禹,他聽見別人一句有道理的話,乃至是說他不對的話,隻要是善言,是有益的,他就作揖拜謝,這比子路又更高一層瞭。所以他能夠被稱為聖人,子路隻能被稱為賢人。至於大禹的老師,也就是傳帝位給大禹的大舜,就更偉大瞭。

更偉大的大舜是善於和別人一樣,就是他能舍己從人,等於佛傢說的“無我”,一般人說的“無私”。他做到瞭無我、無私,他從人是從善而不從惡。別人有好的地方、對的地方,他則放棄自己的主見,跟別人走;他最喜歡拿別人的善來親身奉行,別人隻要有一點善,他便虛心取法。這是“樂取於人以為善”的意思,不要把這個“”字解釋錯瞭,以為大舜是喜歡拿別人的財物來做好事。

大舜因為“樂取於人以為善”,樂意效法別人為善,所以他雖然是種田出身,做過陶器工人和漁人,但他卻當瞭帝王。不但是帝王,後世更尊他為聖王。主要原因就在於他能隨時隨地效法人傢的長處,而成為大聖。不然的話,就成瞭專制帝王。

孟子說:大舜以別人的優點來做自己的榜樣,而往好處去做。這樣一來,使原來有善言善行的人更加向善的方面努力;原來非善、無善的人,看見他舍己從人為善,便也跟著他的步伐舍己從人為善瞭。於是這人類社會中,善的更善,那些非善、無善、不善的也趨向於善。這是大舜“善與人同”而形成與人人為善的結果,所以君子沒有比與人為善更偉大的德行瞭。

這三位古聖賢中,大舜能影響人人為善,所以是最偉大的。以佛傢的三乘來比喻,大舜就等於是大乘,大禹等於是中乘,而子路等於是小乘瞭。大禹和子路還是有“”,而大舜做到瞭“無我”,所以我們要效法大舜。

理論說起來很容易,真的做起來很困難。所以我們隻能做“剩人”,不能做聖人。不過,還是要讀聖賢書,慢慢讀吧!我十愛十好四書,也十愛十好佛經,自幼出門遠行,行李中一定帶一部現代所謂“袖珍本”的四書,一有閑暇就拿出來閱讀。

上面這段是仁心仁術的擴充,也是對《公孫醜》上篇所提出的問題再作發揮。這種編輯的手法非常妙,也非常好。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