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38)賢能與職位的界說

領十導十人除瞭“貴德尊士”之外,同時還要做到“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賢者在位”就是賢人的政治,這不隻是孟子的思想;與他意見相反的墨子,當時也提出瞭“尚賢”的主張。雖然孟子反對墨子某一部分的思想,但是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觀點是一致的。

下一句“能者在職”和上一句“賢者在位”兩句話,從文字上粗看起來好像是同一意義,一般人會認為在位就是在職,在職就是在位;賢者就是能者,能者就是賢者。其實,這兩句話大有差別。

古代的政治體制,位是位,職是職。以現代觀念來說,“”是負責執行職務、具有政治權力的行政人員。“”不一定負責執行,而是說有智慧、有見解的人執掌決策、清議、評審、監察等官位。他們雖然位高而清貴,並無執行政策的實權,如清代翰林大學士等的顯位便是。上古官制中有三公之位,也是“在位”的一種體制。“三公坐而論道”,並不以行動去執行十事務,是專門對政治給予策劃、建議、諍諫的。帝王一有不對的地方,他們就嚴肅起來,開口說話瞭。至於執行政務的事,便由有才幹、有能力的人在職務上去實施、去執行瞭。

從前有一位同盟會的元老曾經對我說過,對任何人,即使有很深摯的友情,也不可以拿國傢的官位當做人情送。可以送錢,送別的東西,但不能送官位。這個意思也就是“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道理。

國傢為政當如此,個人事業也一樣。譬如投資開一傢公司,結果因為是嶽父、是內弟,不問他們是不是賢或能,就拉到公司來當權做事。如果他們是賢的、能的,當然沒問題;但是,如果是不賢、不能的,你這傢公司就非垮不可。當校長、開醫院,做任何事都一樣。

現在我們實施民十主政治,也要貫徹《禮運篇》的十精十神。但是所謂“選賢與能”,這裡要註意賢、能是分開的。當然,既賢又能的人更好,不過這種人才恐怕少之又少。我們隻要深入研究歷代官職的人事制度,就會發覺古人的確不簡單。例如這一張娛樂用的《滿漢升官圖》,它標示清代人事官職的遴選制度,也是德第一、才第二、功第三、良第四、柔(服從)第五,這是升遷的順序標準。許多人看瞭西方文化的什麼人事管理學就以為瞭不起,其實我們幾千年以來,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可真是多得很,可惜自己把它堆在倉庫裡當廢物,不知道去挖這些寶藏。

孟子又說,做到瞭“貴德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才可以施仁政,行王道。然後到瞭“國傢閑暇”的時候——要註意“閑暇”兩個字,並不是各級的公職人員坐在辦公室裡無事可做,看報、喝茶、打十毛十線。其實,社會安定,民富國強,政簡刑清,天下太平無事,才是“國傢閑暇”的狀況。在全國上下皆得清閑的時候,“明其政刑”,整理內政,修明政治和法令,在這種政治形態之下,別的大國也不敢來侵犯你瞭!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