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瞭他在四十歲就能不動心,於是公孫醜說:這樣看起來,老師比我們齊國那位鼎鼎大名而在秦國大出風頭的勇士孟賁還更加厲害。孟子卻說:我四十不動心,也不算什麼難事嘛!其實,告子比我更早就能不動心瞭。
孟子和告子,在學問上盡管意見相左,但孟子並不因此而歪曲事實,對方好的就是好的。所以他說告子比他更早便能不動心,這句話孟子毫不隱諱地說出來,絕對不會嫉妒而隱瞞。這也可說是聖人與凡夫的不同之處。
這裡公孫醜提到的孟賁,是戰國時代有盛名的人,相當於今日的拳王阿裡。為什麼說孟子比孟賁更厲害?因為對於功名富貴不動心,必須有很大的勇氣。例如在街上看見一隻名貴的手表,價錢雖然高,自己的經濟能力足夠買下來,戴在手上可向人炫耀財富,於是動瞭心想買。如果說硬是不買,不動心,那也要一點勇氣才能切斷那想買的欲十望。很多事情,一般人都是看得通,但下不瞭決心,拿不出勇氣。佛傢有一部經典,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就是強調能切斷一切妄想、煩惱,這的確需要大勇氣。所以公孫醜便拿出自齊投奔秦武王的大勇士孟賁,來比擬孟子不動心的勇氣。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在孟子說瞭告子比他更早就不動心以後,公孫醜又問孟子,處於外界的誘十惑下而能不動心,有沒有什麼方法?孟子說,有啊!於是他舉出兩個古人為例,說出不動心的道理來。而這一番道理,從表面上看,似乎和“不動心”毫不相幹,因為隻是一些打拳練武的事。實際上看懂瞭以後,就知道他講的是武士十精十神,要有這種快刀斬亂麻一般的武士十精十神,才能有不動心的勇氣和定力。無論入世、出世的修養之學,對此都必須鄭重註意。
孟子說:像北宮黝,在修煉自己武功的時候,要先養成“不膚撓,不目逃”的功夫。
所謂“不膚撓”,就是遇到可怕的事不會緊張得十毛十孔收縮,汗十毛十一根根豎十起來。現代常形容為“刀架在脖子上,連眉十毛十也不皺一下”。“目逃”,在女十性十方面最常看見,小十姐們看到—隻小老鼠,尖十叫一聲,雙手把眼睛遮起來,這就是目逃。過去練武功的人先練眼睛,用竹簽、筷子在眼前晃動,好像要刺向眼睛,而眼睛不動;再進一步,用水潑向眼睛,眼睛是張開的,盡管水潑到瞭眼球上,眼球還是不動,連眼瞼也不眨動一下,眼神就定住瞭。
北宮黝便練就武功上這麼一個定力。至於在心理上,別人即使損害瞭他一根汗十毛十,在他的觀念裡,就像在鬧區或在公堂之中當眾打他一樣的嚴重。而對於這種外來的打擊,不管對方是普通老百姓,或者是高高在上的大國君主,他同樣的不能夠忍受,一定要反擊,非把這口氣爭回來不可。當他要去攻擊別人的時候,也是這種心理,即使去殺一個有萬乘戰車的大國國君,在他來說,和在街上殺一個小癟三一樣,並不因對象是一個國君就會恐懼、顧忌或猶豫,他要動手就動手。所以他對於各國的諸侯並不放在心上,天大地大不如我大,算是天地間唯我獨尊的人。誰對他說話聲音大一點,他一定比你的聲音更大,更兇狠。這是一種勇,橫而狠的勇,也是任俠尚氣、好勇鬥狠的勇。
孟子再舉例說瞭另一個養勇的人——孟施舍,他的勇是另一型的。北宮黝的勇,是大洪拳、螳螂拳,相當於近代武俠電十影明星李小龍,是十精十武門這一路上的;相反的,孟施舍則屬於太極門,是柔道綿功型的。
孟子說:孟施舍培養勇的功夫則有所不同。外表看起來,他似乎是一個文弱書生,好像對方用指頭一點,就會使他倒下去似的。可是真地打起來,他也非常認真,非常謹慎,先估計對方的力量,然後再考慮自己用什麼方法,在什麼時候進擊對方的要害。等到考慮周密,在心理上認為有絕對戰勝的把握時,這才和對方十十交十十手。這是先顧慮到對手比自己強大的一種作戰態度,並不是說我是天下無敵的,一定能夠打勝。雖然他隨時懼敵,但卻具備瞭不懼怕強敵的勇氣。憑瞭這份勇氣,再運用智慧堅強自己的信心,以弱敵強,打敗比自己更強大的敵人。
所以武功雖是小道,但是武勇的修養卻很不簡單。表面上看,孟施舍的膽子小得很,不輕易和人傢動手,實際上他的氣魄已經修養到心理上不怕任何人。他的智慧已戰勝敵人,而態度上還是絕對的謹慎,這是孟施舍和北宮黝兩種不同的養勇典型。
說到“不膚撓,不目逃”,我們可以瞭解,孟子之所以舉這兩個人的養勇來答復公孫醜,是從外在不動心的修養方面作個說明;也就是告訴公孫醜,對於外在的不動心,起碼要修養到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程度。這樣的修養,的確很難做到。
大傢都知道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我們讀瞭《孟子》這一段關於養勇的道理,再讀《史記•刺客列傳》時,對於荊軻的傳記,不必讀完全篇,就可以根據孟子所說養勇的兩個典型原理斷定荊軻剌秦王一定不會成功。這也是司馬遷寫《史記》的文學技巧高明之處,他牢牢地把握瞭荊軻這個人的人格特十性十,可以說把荊軻的靈魂和骨髓都寫出來瞭。
荊軻這個人,好讀書,十愛十擊劍,文武全才,他的劍術造詣很高。他曾經到趙國榆次去拜訪趙國的劍術名傢蓋聶,要和蓋聶比劍。他大喝一聲,拔十出劍來,可是蓋聶站在原地,紋風不動,“怒而目之”,以非常威嚴的眼神看住荊軻。這種眼神,就是一種“不膚撓,不目逃”的神氣,荊軻被他眼神所懾,便收劍入鞘,回頭就走。有人問這是怎麼回事,蓋聶說,他的神沒有養到傢,被我的眼神懾服瞭。然後荊軻又到邯鄲去會有名的豪客魯句踐,兩個人一起賭十博,因此爭路道,魯句踐光火,大聲兇狠地訐責他,荊軻又一聲不響地走瞭。魯句踐的氣勢,同樣的,把荊軻十逼十走瞭。由此可見荊軻的養氣煉神的工夫都不夠上乘水平,所以他刺秦始皇會失敗,更何況秦始皇的武功也很高。談到練武,勇氣固然重要,但修心養十性十的涵養工夫,可以說比武功更為重要。
我們再冋來看孟子對孟施舍的介紹。這位孟大俠的勇有四個要點,我們必須註意。第一,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如果自己失去信心,那就不用說瞭。第二,要準確地衡量對方的能力。第三,抓住對方的弱點。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行動時要小心謹慎,絕不輕視對方。具備這四個條件,才算得上“勇”。不論個人的武功成就也好,兩軍對壘作戰也好,乃至平常面臨艱危困難,如何去克服,如何善處艱危,都需要有這樣的勇氣。雖然未必一定有百戰百勝的把握,但失敗的機會總不會太多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