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02)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兩個好朋友,後來都走進瞭齊國的政治圈子,鮑叔牙幫助齊國的世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管仲運氣不好,幫助瞭另一位世子公子糾。不久,齊國因為爭奪繼承權而發生宮廷內亂,而且還牽涉到國際關系。小白和公子糾為瞭爭政治權利而大動幹戈,變成仇敵,這段歷史大傢都知道,不必細說瞭。在大動幹戈的時候,管、鮑兩人各為其主,所以有後來管仲射十瞭齊桓公一箭之事。但是,最後公子糾被殺,齊桓公勝利瞭,而管仲做瞭俘虜。齊桓公要報一箭之仇,非殺掉管仲不可。在這個緊要關頭,鮑叔牙出面瞭。

他對齊桓公說:“你現在雖然做瞭齊王,但你還想不想稱霸諸侯、擁有天下呢?”齊桓公說:“那是當然的,這還有什麼疑問嗎?”鮑叔牙說:“如果你還想這樣,不但不能殺管仲,還非得重用他不可。”這個齊桓公真像後來的漢高祖劉邦一樣,隻要被人輕輕在腳下一踢,他就明白瞭。聽鮑叔牙說瞭這番話後,齊桓公愣住瞭,就反問鮑叔牙,管仲真的這麼行嗎?鮑叔牙就趁機推薦管仲,為他大吹大擂一番。齊桓公不但馬上放瞭管仲,還虛心請教他如何可以實現霸王大業的計劃。管仲侃侃而談,齊桓公一聞千悟,認為管仲是天下大才,馬上拜為相國。甚至後來齊桓公還對他百依百順,反而倒轉來拍他的馬屁,不叫他的名字,而尊稱他為“仲父”,使他死心塌地、服服帖帖地對自己盡忠盡心。

管仲與齊桓公、鮑叔牙三人之間的故事,最妙的關鍵,還不止於此。當管仲被俘虜瞭,正在岌岌可危、將要被殺頭的時候,人人都為他擔憂,但是管仲卻安心得很,反而很高興地認為自己馬上要轉運,有機會可以大展抱負瞭。因為他斷定,他的好朋友鮑叔牙一定會出死力保薦他。除非齊桓公無大志,如有大志,想創大業,一定會吃鮑叔牙這一劑藥,非要用他不可。

事情發展的結果,果然不出管仲所料,這便是所謂“管鮑之十十交十十”難之又難之處。如果是後世或現代的一般人,碰到這種情形,生怕朋友拖累瞭自己,哪裡還敢死力保薦一個被俘的敵對人物呢!因此後世還有人以己之心度他人之量,而說管仲與鮑叔牙兩人早就商量好的,把力量分開來投資,各幫一個老板,不管哪個成功,他們兩方都會互相保薦而得富貴。當然,不能說世間一般人絕對沒有這種投機取巧的意圖,但也不能說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正的道義啊!隨便以假設而厚誣古人,未免有傷厚道,後人真是聰明太過瞭!

齊桓公自從重用管仲之後,他便成就瞭“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的功業。也就是說,他做瞭當時全中國諸侯的盟主,等於現代國際上聯合國的主席,自己不用太十操十心,一切都由管仲包辦,替他完成。齊桓公還是一個吃喝玩樂的高手,他本來就是一個十浪十蕩不羈的公子哥兒,好吃也好色;所不同的是,一方面有公子哥兒十愛十好吃喝玩樂的個十性十,一方面又具有霸主的雄才大略。所以他能夠豁達大度,完全信任管仲,由他一手包辦。管仲在當時,也就等於聯合國的執行秘書長。事實上,他的權力幾乎僅次於齊桓公,好像是個副盟主似的。不過他也具有才子型貪圖享受的個十性十,並非像儒傢標榜的淳樸君子。可是他們君臣之間,好像最要好的朋友一樣地互信互諒,實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因此孟子在本章中引用曾西的話,其中便有“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的評語瞭。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