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96]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97]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98]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99]

【註釋】

[96]出來瞭!出來瞭!在《道經》的最後,終於出來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雖然說起來輕松,但我們前面足足學習瞭36章之多!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

第一、二章討論基本問題;第三、四、五、六章討論應該讓人民處於什麼“狀態”;第七、八、九、十、十一章論述治理國傢機構的原則;第12~26論述聖人或說“修身”的原則;第27~36論述直接治理人民的原則。

所以我們看到,老子一共從四個方面對“道”加以闡述。對於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將在附錄中專門用一章加以討論。總之,現在我們知道,貫穿這四方面的就是“道”。而“道”的基本原則即“無為而無不為”。

[97]統治如果不脫離“道”的規律,繁復的事物將自動消失而歸於無形。所謂“萬物將自化”需要特別強調這個“自”字。即主動的因素隻是相對消極的等待而已。而萬物在其無限的自我展示達到窮盡而趨於消失之時,即“化”瞭。“化”到那裡去瞭,或說“化”為什麼瞭呢?“道”。

[98]這裡需要理解,什麼是“作”,什麼是“無名之樸”。“作”,恐怕還好理解一些。所謂“作”,即“化”的對立面。既然我們知道化是消失,歸於虛無的運動,那麼我們隻要把思路反過來就能大概知道“作”的意思瞭。“作”是生成,歸於實有的運動。如果不是說得十分露骨,“作”即造反。

眾所周知,對付造反無非就是鎮壓罷瞭,那麼,什麼是“無名之樸”呢?既然是“無名”,又怎麼對付物質的反抗呢?所以這裡還需要強調這個“欲”字。就是說,是處於“化”與“作”之間的狀態;但發展的趨勢是“作”而不是化。正是在這個“微妙”的時刻,“吾將”隻能“鎮之以無名之樸”。就是說,如果手段過於暴力的話,違反瞭“無為”的原則,“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如果沒有任何“表示”,則必“作”無疑。

或者說,這是意志力的抗衡。而為什麼我會認為我一定會贏呢?“道常無名。樸雖小,而天下莫能臣也”。就是說,因為我沒有脫離道的統攝,我依然放任而下流。所以我沒有處於抗衡。反抗的意志因此失去它的重心。它將轉向對自己的否定。所以雖然說我將“鎮之”,但其實起到“鎮”的真正作用的正是“作”自身。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認為我會勝利,如此等等。

另,《圍爐夜話》中有“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耍亦無多,靜而鎮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淡而置之,則自消矣”的話,道理相同。

[99]何為“不欲”?“不欲”就是不表露自己的“欲”。隻有“不欲”,消除瞭“意志”的因素,統治才能安定下來。綜觀中國歷史,正是其“欲”過於露骨,所以統治顯得極為困難,造反顯得極為經常,令所有的外國人吃驚。

【譯文】

“道”經常沒有作為,但沒有一件事物不是它所為。候王如果能守住“道”,那麼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將會自然地化生。它們在化生時利欲之情發作,我將用“無名”的“道”(“樸”)來鎮定它們。用“無名”的“道”(“樸”)鎮定,它們將不存在利欲之情。不存在利欲之情就會清靜,天下將自然地安定。

《老子集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