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善若水。[14]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15]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16]夫唯不爭,故無尤。[17]

【註釋】

[14] 水無常形,而無不浸潤,故善猶之。這其實與後面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意思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原則來自對象、客體。如果這個客體是物質性的,那麼老子幾乎就是“唯物主義”瞭;但老子的客體是精神性的。

另外,關於山與水的故事我們在孔子那裡也能聽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15] “幾於道”。那麼是不是說“道”是不可達到的呢?“道”是不存在的呢?這裡,又回到瞭那個老問題:“道可道,非常道”。這就是說,接近本身隻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規律。

需要註意的是“處眾人之所惡”。為什麼要“處眾人之所惡”呢?當然後面老子進一步解釋,福與禍不是絕對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轉化,甚至是必然要發生轉化的。但我們還是不明白,什麼是“眾人之所惡”呢?大傢一般都討厭什麼呢?貧窮、疾病、牢獄、侮辱……如果一定要獲得這些東西,似乎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而“道”在自我展開的同時,卻不能回避,也不能回避。隻要能夠保證“道”的完整,就理所當然一切都不能回避。

[16] 什麼才是“道”的“自我展開”?“道”在自我展開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雖然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但老子卻做瞭一個回答。

[17] 這裡同樣提到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想真正保持什麼而不失去,那麼就不能指望通過無休無止地“鬥爭”來獲得。相反,要消除其他人占有的欲望:“處眾人之所惡”。這樣,“夫唯不爭,故無尤。”

同樣對於一個國傢來說,對於一個統治來說,道理也是相同的。如果政權永遠處在不斷的爭奪之中,則統治也就必然不能夠穩定。

【譯文】

最善的人像水一樣。水善於使萬物得到利益而不與之相爭,它處於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能夠接近於“道”。居住要善於選擇地方,心地要善於保持平靜,待人善於堅持相愛,說話善於堅持誠信,施政善於治理,辦事要善於發揮才能,行動要善於利用時機。唯有不與人相爭,所以沒有罪過。

《老子集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