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憎惡什麼?

君子僧惡什麼?

【原文】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①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 居下流②而訕③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①者。”

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⑤以為知者,惡不孫(6)以為勇者, 惡訐(7)以為直者。”

【註釋】

①惡:厭惡,憎惡。②居下流:指處於低下的地位,晚唐以 前的《論語》沒有“居下流”中的“流”字,所以一般認為是衍文。③ 汕:毀謗。④窒:阻塞不通,這裡指頑固不化,固執到底。 ⑤徼(jiao):抄襲。6)孫:同“遜”。(7)訐(jie):揭發檢舉別人的 隱私或過錯。

【譯文】

子貢問:“君子也有僧惡嗎?”孔子說:“有憎惡。憎惡宣揚別 人壞處的人,憎惡身居下位卻毀謗上司的人,憎惡勇敢卻沒有禮 義的人,憎惡果敢卻剛愎自用的人。”

孔子問:“賜啊,你也有憎惡嗎?”子貢回答:“惡把抄襲當 作有學問的人,憎惡把傲慢當作勇敢的人,憎惡把揭發別人隱私 當作直率的人。”

【讀解】

老師和學生的憎惡加起來,一共是七種。這七種憎惡在一般 意義上說都不難理解,但也有幾種值得引起我們特別的註意。

一是憎惡宣揚別人壞處的問題,在《顏淵》篇裡,孔子已經 說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在《季氏》篇裡, 孔子又強調過”樂道人之樂善”。其實,這些也就是《中庸》裡 面所說的“隱惡而揚善”的品質。這種品質,正如我們在《中庸》的 講解裡已經說過的那樣,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 才能修煉得成。對於一般人來說,容易犯的,恰恰是稱人之惡的 毛病。

二是憎惡把抄襲當作有學問的問題。所謂“千古文章一大 抄”,“剪刀加漿糊”居然也可以使人“著作等身”。稿酬、學位、 職稱,專傢、學者珠頭銜都可從中誕生,欺世盜名,那可真是 “盜亦有道”啊!

三是憎惡把揭發別人的隱私當作直率的問題。在《子路》篇 裡,我們已經讀到過葉公與孔子關於“直”的問題的討論。葉公 認為,那種過父親犯瞭過錯兒子都要起來揭發的行為就是直率坦白, 孔子卻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率坦白也就在其中瞭。所以, 孔子並不認為揭發別人的隱私或短處是直率,而是主張隱惡 揚善,說人傢的好而不說人傢的壞。

至於說到毀謗上司,勇而無禮,剛愎自用等等,其弊病不言 而喻,也就勿需我們多嘴饒舌瞭罷。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