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善真身與用行舍藏

獨善真身與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①,見不善如探湯②;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註釋】

①如不及:好象趕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②探湯:探,用手試;湯,滾燙的熱水。

【譯文】

孔子說:“見到善就如同趕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見到不善就如同用手試開水一樣急忙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隱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義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聽到過這樣的話,但沒有看到這樣的人。”

【讀解】

這裡展示的是兩種人生態度,兩種處世哲學:前一種是獨善其身的人;後一種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叫做“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

發兩種人都不錯。但孔子認為前一種還比較容易做到,所以說他不僅聽到過這種說法,也確實見到過這種人。後一種則不容易做到,所以說他隻聽到過這種說法,但卻沒有真的見到過這種人。其實,孔子也不是完全沒有見到過這種人。在《公治長》篇裡,他曾評論南容時:“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並把自己的侄女兒嫁給瞭他。在《衛靈公》篇裡,他又評論衛國大夫蘧伯玉,說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些人都是他見過的。甚至在與顏淵談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處世態度時,他還說“惟我與爾有是夫!”(《述而》)認為隻有他和得意弟子顏淵能做到這樣。當然,所有這些人,包括他自己和顏淵,都有做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往往是有這種處世態度,但不一定真正實現瞭,特別是關於“達則兼善天下”,也就是“行義以達其道”的方面,無論是顏淵還是他自己都沒能夠做到,南容和蘧伯玉也成就不大,所以,朱嘉認為隻有伊尹、薑大公一流的人才真正州瞭“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伊尹、薑大公都隻是孔子聽到過而沒有見到過的人。

為什麼獨善其身還比較容易做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就非常難做到呢?這是因為,獨善其身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不外呼是自己管住自己罷瞭。而“隱居以求志,行義以達其道”,尤其是“行義以達其道,,不隻是靠主觀努力就可以做到的,還必須有客觀的條件,也就是時勢和機遇才行。

所以,沒有時勢和機遇,你也就不必苦苦追求,‘行義以達其道”瞭,能夠做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獨善其身、潔身自好也就算不錯瞭罷。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