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謀道不謀食

君子謀道不謀食

【原文】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①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註釋】

①餒(nei):餓。

【譯文】

孔子說:“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君子隻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

【讀解】

不謀衣食並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過謀道而水到渠成地獲得衣食。

在《子路》篇裡,我們已看到學生樊遲去向孔子學耕田種地而被孔子罵瞭個狗血淋頭。這裡又從正面來闡述瞭“君子謀道不找食”的道理。

其實,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孔子的話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我們今天的情形而論,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搞文化工作的專傢、高級知識分子,就是不如一個拉人力車的或種蔬茉的菜農收入高,更不用說和做生意的個體戶相比瞭。但我們的大學教授和專傢學者是不是要為瞭“謀食”而放棄教學和科研去拉人力車,去種蔬菜,或去做生意呢?這時,我們就用得著“君子謀進不謀食”這句話瞭。畢竟有社會分工的不同,有所從事的職業的性質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君子謀道不謀食”還包含著一種敬業精神在內。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待遇還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現象,但我們畢竟是君子,所從事的,畢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尚事業啊。不合理現象需要得到解決,得到改變,但“君子憂道不憂貧”,自己的追求還是不能放棄。

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對“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的一種理解呢?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