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為之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註釋】
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②晨門:早晨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讀解】
“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勾畫。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說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瞭不起。而一個人明智自己所從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絲不茍地堅持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瞭。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傢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正是這一方面的精神,突現瞭儒傢積極入世的特征,與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道傢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