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致用
【原文】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①,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②;雖多,亦奚以為?”
【註釋】
①授之以政:孔子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事父、事君,所以與政事有關。②專對:獨立應對。春秋時代的外交談判多背誦詩篇來代替語言,所以《詩經》也是外交人才的必讀書。
【譯文】
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事,卻不能處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國,又不能獨立應對;雖然讀得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讀解】
春秋時代詩與政治、外交活動密切相關,無論是處理政事還是在外事活動中,往往都會引證“詩曰”,隨口吟出,而能夠切合適用。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時代風氣,有點像我們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隨口引用毛主席語錄一樣。它並不是要求政治傢都成為詩人,更不是要求詩人來做政治傢,而是因為詩裡面包含瞭許多豐富的知識,且有表達情感,打動人。。和審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確實可以在政治、外交等場合起到超乎尋常的作用。尤其是經孔子刪訂的《詩經》三百篇,更是如孔子所說:“可以激發感情,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陽貨》)所以,孔子號召“小子何莫夫學《詩》?”(同上)要求學生都要學習《詩經》。
不過,孔子從來是要求學習為應用而反對讀死書的。正如他在《學而》篇裡強調的那樣:“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的目的是為瞭“行”。如果不能“行”,你書讀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相反,隻要你能夠言談舉止得體,行為方式得當,那就如他的學生子夏所說:“雖回來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
說到底,還是求實務本,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