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種田地?

誰來種田地?

【原文】

樊遲請學稼①。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③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註釋】

①稼:種五谷叫稼。②圃:種蔬菜的園地。為圃就是種菜。③襁(qiang):背小孩的寬帶子。

【譯文】

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民。”又請求學種蔬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

樊遲出去以後,孔子說:“樊須真是個小人啊!統治者喜好禮,老百姓就沒有人敢不恭敬;統治者喜好義,老百姓就沒有人敢不服從;統治者喜好信,老百姓就沒有人敢不真誠效力。如果能夠做到這樣,四方的老百姓都會背負著兒女前來投奔,哪裡還用得著你自己親自種莊稼呢?”

【讀解】

樊遲在聖人門下來學種莊稼,種蔬菜真可以說是找錯瞭廟門,燒錯瞭香,被孔子罵瞭個狗血淋頭。

“小人哉,樊須也!”

這裡的“小人”其實隻是相對於“上”,即在上位的統治者而言,是指他不堪造就,不求上進,倒不是說他品德上有什麼問題。就像我們今天有些傢長寫自己的子女:“你這個沒有出息的東西!”恨鐵不成鋼而已,沒有其他的意思。

孔子這一罵不打緊,到20世紀70年代我們批判他時,就把這一條作瞭他培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的鐵證。缺席審判,把他打下瞭十八層地獄。

其實,孔子的思想原本倒沒有那麼反動得透頂。不外乎表達出如下兩層意思罷瞭:

第一是社會分工的觀念。

除瞭在這裡所說的道理外,在《衛靈公》篇裡,孔子還更為明確地提出瞭“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意思是說,作為君子,比如說讀書人,你親自去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習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說,每個人要發揮自己的所長,既然做瞭讀書人,就應該一心向學,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而不該提出去學什麼種田種地的事。

第二是重腦力勞動而輕體力勞動。

這是當時社會狀況與孔子本身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膝文公上》)存在決定意識,孔子本來就是腦力勞動者的一員,或者說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說出站在腦力勞動者或統治者立場上的話來,沒有絲毫可怪的地方。相反,真要讓他說出勞動人民的話來,那才是非常可怪的哩。

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的思想對後世儒者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走讀書做官的道路的確也是很有影響的,要說有什麼罪過也的確有那麼一點。不過話說回來,腦力勞動貶值,出現人們所說的“體腦倒掛”現象,就一定很對,很先進嗎?恐怕也不見得罷。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