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下藥

對癥下藥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所行諸,子日,‘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日:“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①,故退之。”

【註釋】

①兼人:好勇過人。

【譯文】

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麼能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冉求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卻說‘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我不理解您為什麼這樣,所以冒昧地請教。”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勇進;仲由平時好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讀解】

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這既是因材施教.也是對癥下藥。

在《雍也》篇裡,孔子曾經批評冉求畫地為牢,裹足不前,對於道德學問抱退縮的態度,所以在這裡繼續鼓勵他前進。

《公冶長》篇曾經記載說,子路聽到什麼還未能行動起來,就又唯恐聽到什麼。《顏淵》篇說子路沒有什麼拖延未兌現的諾言。這些都反映出子路急躁冒進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這裡壓壓他。告訴他說,你的父親和兄長都還在世.聽到什麼應該先問問他們的意見,然後才行動,而不要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

可見,在不同的人面前說不同的話並不都是兩面派的行為。這正如一個做領導人的,在勤奮敬業的員工面前勸他註意休息,在偷奸耍滑的員工面前要求他勤奮工作,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歸結起來,這是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知人善任的領導藝術,對癥下藥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各行各業都有應用的價值。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