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則已,言必有中
【原文】
魯人為長府①。閔子賽曰:“仍舊貫②,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③人不言,言必有中④。”
【註釋】
①為長府:改建長府。長府,魯國藏財貨的地方。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獸昭公曾經在長府抵抗季氏的進攻。②仍舊貫:依照原來的樣子。仍,因,依照;貫,事。③夫(fu):發語詞,無義。④中(Zhong):準。
【譯文】
魯國人改建長府。閔子賽說:“照老樣子,怎麼樣?為什麼一定要改建呢?”孔子說:“這人不說則已,一說就切中瞭要害。”
【讀解】
據說因為公元前517年魯昭公曾經以長府為防禦抵抗過季氏.所以當季氏把魯昭公趕走後,便要改建長府,以消除其防禦作用。閔子賽認為,關鍵不在於長府有無防禦作用,而在於人是否正義有道,是否得民心。孔子很欣賞他的見識,所以稱贊他不言則已,“言必有中”。
不說就不說,一說就切中要害。這是非常厲害的說話藝術。閔子騫平時是“訚訚如也”,老老實實的,不多言多語,可這次卻一說就打中瞭要點,就像射箭一樣,一箭就射中瞭靶心,真不簡單。
這種人,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有點像日本電影明星高倉鍵塑造的那些形象,那可比那種嘮嘮叨叨,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人厲害多瞭。所謂言多必失,話說多瞭威信也就降低瞭,說上十句抵不上人傢一句,讓人不得要領。
其實,不言則已,言必有中也正是孔子一向倡導的“謹言”精神。敏於事而慎於言,少說幾句,增加每一句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