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本篇重點談論個人的修養、人生的進退,其中論氣節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等走眾口傳誦的名言。挖全篇原文共31章,本書選15章。
君子不言利
【原文】
子罕①言利與命與仁。
【註釋】
①罕:副詞,少。
【譯文】
孔子很少談論利、命與仁。
【讀解】
孔子是不是很少談論這幾種話題?
我們看《論語》一書中,講利的隻有六次,講命的大致八到九次.應該說是談得很少的瞭。但講仁的地方,在《論語》中卻比比皆是,為什麼還說他很少談論呢?關於這個問題,研究傢們有種種說法.但不少都過於牽強,過於拘泥。其實,我們的看法非常簡單,這裡說他很少談論仁,主要是說他很少從正面給仁下定義.解釋到底什麼是仁。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後來的儒者從各個不同的方面來理解仁的概念,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孔子之所以很少從正面來解釋仁是什麼,是因為仁這個問題大大瞭,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談論得清楚的,就像我們今天經常說到生命、人生,但絕不輕易談論生命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這類話題一樣。其實,孔子罕言命也是因為這個問題很難說得清楚,所以不輕易談論。
至於說到孔子罕言利,原因倒不是因為說不說得清楚的問題瞭。而是因為他把“利”與“義”作為一對對立的范疇來加以對待,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裡仁》)重義而輕利,所以很少去談論它。正是因為孔子的這種態度,形成瞭後世儒者的傳統。所謂“君子不言利”,是不是就從孔子的“罕言利”開始呢?
當然,時代發展到商品經濟社會的今天,情況已發生瞭根本的變化,“君子不言利”也變成瞭“君子不羞於言利”,甚或更加不礙口作羞地宣稱:“君子也要言利。”
但不知“罕言利”的聖人面對今天這種情形會有什麼感想?是否會發出“人心不古”的感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