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反三的教學法

舉一反三的教學法

【原文】

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則不復⑤也。”

【註釋】

①憤:指想弄懂而還沒有弄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充滿求知欲時的精神飽滿如晶狀態、②誹:指想用語言表達什麼意思而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言詞的狀念。③隅:方。④反:反過來證明,也就是類推的意思。⑤復:重復,反復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說什麼而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引導他;告訴他一方,他不能類推其餘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復告訴他瞭。”

【讀解】

這是典型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激勵,誘導,啟發。

關鍵在於把握住火候,刺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們讀《論語》,觀察孔子教學的實例:學生各述其志,暢所欲言,甚至提出刁鉆古怪的問題;老師循循善誘,舉一反三,課堂氣氛生動活潑,興味盎然,的確是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

遺憾的是,後世儒生尊孔讀經,居然沒有學到聖人的教學方法,而是死記硬背,搞填鴨式的硬填,流風所及,培養出瞭不少”陳最良”式的酸腐秀才。

現代教學。方法推陳出新,電腦開始進入教室,與孔子的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和精神卻並沒有因此而過時,依然值得我們為人師表的人謹記並運用於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去。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