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述而第七

本篇主要記述孔子本人的思想、志趣與行為,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如“述而不作”、“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舉一反三”、用人則行,舍之則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全篇原文共38章,本書選17章。

述爾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①。”

【註釋】

①我老彭:“我”在此處表示親切。老彭,商朝的賢大夫。

【譯文】

孔子說:“闡述而不創作,篤信而喜愛古代文化,私下裡與老彭相比。

【讀解】

這是一個典型的學者形象。

之所以達而不作,是因為篤信而喜愛古代文化。或者反過來說。正因為篤信而喜愛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瞭。

從孔於的實際文化活動來看,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的確都是編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並沒有哪一項是他自己的創作。

可是,他的“述”卻是非常不簡單,用朱熹的話來說,是“集群聖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雖述,其功則倍於作矣。”(《論語集註》)

當然,絕對的述而不作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無論你編輯也好,整理也好,總得反映出編輯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說還有“刪”、“定”、“贊”、“修”的工作在內瞭。所以,所謂“述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噓些生命進去。”(郭沫若語)實際上是有所“作”。

相反,倒是我們今天不少“作而不述”,專門“創作”的人,不是空谷來風,令人不知所雲,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東拼西湊,而以天才的創作傢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盜名。

這種人,聽聽聖人自謙“過而不作”,不知私下裡到底有何感想?是不是以為自己遠在聖人之上呢?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