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然用之,茅塞頓開
【原文】
孟子謂高子①曰:“山徑之蹊②間,介然③用之而成路;為間④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註釋】
①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②徑:山路。溪:人行處。山徑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裡是經常不斷的意思。④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譯文】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瞭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瞭。現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瞭。”
【讀解】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規劃三國鼎立藍圖。劉備聽完以後,離開坐位向諸葛亮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這“頓開茅塞”作為一個成語,其語源正出於孟子這裡,沒有“茅塞”,談何“頓開”呢?諸葛亮開劉備之茅塞,孟子開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茅草塞住,又請誰來“頓開”呢?
恐怕隻有靠自己瞭罷。
好在,“這地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瞭,也就成瞭路。”(魯迅)
心路也是一樣。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雖然不一定會“頓開”,但總會有開啟的時候吧。何況,“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埃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聖人是不是能夠使你的“茅塞”頓開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