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也?”

【註釋】

①《武成》:《尚書》的篇名。現存《武成》篇是偽古文。②策:竹簡。古代用竹簡書寫,一策相當於我們今天說一頁。③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書,就隻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瞭。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麼會使鮮血流得來可以漂起木棒呢?”

【讀解】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辟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關於書已不知有過多少禮贊。的確,書是我們人類擁有專利的恩物,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他們崇拜的神聖對象。但是,如果我們完全信書,唯書本是從,輕則使個人成為書呆子,重則形成所謂“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唯書”的作風,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今天,我們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似乎也已經是淺顯而容易明白的道理瞭。可是在孟子的時代,這恐怕還是空谷足音吧。其實還用不著推得那麼遠,隻需要想想那些“唯書”、“唯上”的時代,孟子這話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引用的。

終於有人說瞭:“不唯書,不唯上。”

於是我們也都可以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瞭。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孟子談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時,所舉的例子是《尚書》中《武成》篇的內容,而我們知道,《尚書》作為儒傢經典之一,在孔。孟的時代也是有著極其權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這種對於權威著作,對經典保持獨立思考,勇於懷疑的精神,尤其難能可貴,體現出聖賢人物的治學風范。即便是對於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來說,也是值得學習的。

更何況,我們今天出版業大大發展。日出一書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數,書籍汗牛充棟,其負面效應是“無錯不成書”,這已成為一個日益引起人們呼籲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精神就顯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話,可是要出大問題的瞭。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