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下

盡心下

本篇是《孟子》全書的最後一篇,內容仍然很豐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節和名言警句。全篇原文共38章,本書選15章。

春秋無義戰

【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①不相征也。”

【註釋】

①敵國:指地位相等的國傢。“敵”在這裡不是“敵對”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那一國或許比這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有的。所謂征,是指上討伐下,同等級的國傢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

【讀解】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瞭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傢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瞭。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發動戰爭的人目的是什麼,而不是看什麼人來發動戰爭。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的觀點與孟子這裡所論是不同的瞭。

所以,“春秋無義戰”雖然已成為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但我們卻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謂“無義”的內涵。弄清楚內涵以後,我們就會知道,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還不能籠而統之地一概認為“春秋無義戰”,而要具體情況作具體的分析瞭。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