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進銳者,其退速

真進銳者,其退速

【原文】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

孟子說:“對於不應該停止的卻停止瞭,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停止。對於應該厚待的卻薄待瞭,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薄待。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讀解】

這裡一共說瞭三種情況,不過,前兩種情況性質是一樣的,用孔子的術語來說,都是“不及”的問題,做得不夠,因為不該停止的卻停止瞭,不該薄待的卻薄待瞭。沒有前進,沒有厚待,都是做得不夠,所以是“不及”。後一種則是說的“太過”的問題,前進太猛,做得過瞭頭,其結果是退起來也會快得很,結果還是達不到目的。這就應瞭孔子的話:“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或者叫做——

“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可見,孟子在這裡依然是師承孔子的意思,分別說到“不及”與“過”的弊玻

在我們一般的眼光看來,“不及”是消極,“過”是積極。消極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積極的弊病在哪裡呢?

從主觀方面來說,“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朱熹《孟子集註》)好比馬拉松長跑,你一開始就以百米賽的速度沖刺,其結果必然是很快敗下陣來。

從客觀方面來說,例證也有不少。《後漢書·李固傳》說:“先帝寵遇閻氏,位號大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閻氏受皇帝寵愛,升官太快,成瞭“火箭式”的幹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遭禍。俗話說,槍打出頭烏。官場險惡,尤其如此。

所以,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從客觀方面來說,都是“其進銳者,其退速”。或者,還是用孔子的經典性表述:“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

隻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才是正確的,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順利地達到目的。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