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必須虛心

求教必須虛心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②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註釋】

①滕更:滕國國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學。②挾(Xie):倚仗。

【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門下學習,似乎應該在以禮相待之列,可是您卻不回答他的問題,為什麼呢?”

孟子說:“倚仗著自己的權勢來發問,倚仗著自己賢能來發問,倚仗著自己年長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倚仗著自己是老交情來發問,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這五種中的兩種。”

【讀解】

至於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兩種,孟子點到為止,並沒有明說。朱熹《集註》引趙氏說:“二,謂挾貴,挾賢也。”那也就是說,他倚仗自己是國君弟弟的地位權勢,倚仗自己很能幹,很瞭不起。

其實,滕更到底倚仗什麼,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孟子為什麼對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這一點,孟子在論交朋友的原則時已經說過:“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因此要“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萬章下》)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夠摻雜長、貴兄弟權勢等外在的因素,摻雜瞭這些因素,所謂的友誼也就不純瞭。同樣的道理,求教於老師門下,目的是為瞭學習知識,切磋學問,教學相長,因此,也不能摻雜貴、賢、長、勛勞、故舊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摻雜瞭這些因素,就會如朱熹《集註》引尹氏所說:“有所挾,則受道之心不專,所以不答也。”所謂不專,也就是指心不誠,求學心不誠,怎麼能有所收獲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這種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說起來,孟子的意思也很簡單,就是要求我們虛心求教,而不要自以為是。在老師的門下固然應該如此,向其他人請教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呢?說到底,還是孔子所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治長》)精神。既然“不恥下問”,當然也就不應該有什麼倚仗存於心中瞭。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