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井九軔不及泉,猶為棄井
【原文】
孟子曰:“有為者辟①若掘井,掘井九動②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註釋】
①辟:同“譬”。②九軔:韌,同“用”,古代量詞,一用六尺或八尺,九例則相當於六七丈。
【譯文】
孟子說:“做事好比掘井一樣,掘到六七丈深還沒有見水,仍然隻是一口廢井。”’
【讀解】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旅獒》)
為井九仞,同樣也可能功虧於最後一仞。而一旦功虧,不管是一仞還是半仞,都是半途而廢,留下的,是廢井一口。
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進退成敗都在自己。孔子最贊賞的,則是弟子顏淵的精神:“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同上)見其進而未見其止,當然也就不會“為山九仞,功虧一貫”,不會因為“掘井九何而不及泉”便停止瞭。
所以,孔子也罷,孟子也罷,都是反對半途而廢,激賞積極進取精神。這也算是儒傢先賢所著力推崇的一種風范吧,時至今日,也仍然對我們有激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