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為,而後有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
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讀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如果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然後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為。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現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子張》)正是孟子這裡的意思。總起來說,儒傢所說的“不為”是為瞭“有為”,隻不過是要有所選擇而為,與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不是一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