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

“奧”:深,且含有妙運的意思。

清靜虛無的自然之道生出瞭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又深藏於此道之中。大在六十合之外,小在粒米之間,可謂造化萬物之本始,生成萬物之根蒂,其妙用無窮無盡。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寶”:珍貴之意。

“保”:保全,保持。

能深究大道之奧理,行大道之妙用,體用悉備者,可謂善人;天資愚蠢、行十事蠻橫,背天理、逆人倫者,可謂不善人。凡善人,體道修之於身,行之於萬事,無一時不本道以為用。所以能為善人者,是以道為寶。不善人因不體道之妙用,時行不善而遭罪咎,臨罪咎而生悔悟,能戒除背道之行,離德之為,方可免去禍咎,保全身命,此為一義;又一義者,十胡十作非為的不善人,常賴寬宏大量的有道之人來保全他。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 "

善人以道為寶,其言行必法於道。 "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美者,人人以有道德之言悅服,為善,故稱美。有道德的善言,不隻圖善於己,當能公諸於眾。市者,聚眾以公平十十交十十易之場所。有道德的善言最為公平,人人悅服,故曰:“美言可以市。”善人之寶在道,善人必遵道而行。有道之行,人人必尊。故曰:“尊行可以加人。” 《周易·彖辭上傳》說:“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動天地也,不可不慎乎!”善人之所以為善人者,是因清靜虛無之妙道充實於內心,自然好生之德發行於外身,其言行必善美而尊貴。如人人皆如此,善人由何而說起呢?就因有不善者,才顯出善人。既如此,人之不善,何可棄之?故曰:“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常言道:“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然天子所貴者,仍貴之以道。如離道,貴不可長保。三公、太師、太傅、太保都是朝庭最大的卿臣,但仍以道佐人主。修振朝綱,治國理民,三公之爵才可久立。如失道離德,禍國殃民,擾害生靈,必削其職、仍加其刑。拱璧是以雙手捧起的玉璧,可謂珍貴之寶。人與親人在生死關頭,可以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既知此,千金之璧,不如大道之所貴,拱璧不足以為貴,而貴者乃道也。駟馬是為天子所乘,可算威嚴,然而不體之以“道”,不行之以“德”,百姓必感以厭惡,不悅而棄之。由此足證,天子之貴,三公之尊,拱璧駟馬以先,都不如修道建德重要。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試考其上古之聖君,無不以此清靜無為的自然之道治天下、統萬民。既知如此,為什麼不日修此道呢?求道有什麼罪咎,可以不求免而自然會免掉。罪由何來,皆因失道離德,妄貪、妄為而自招。如日修此道,滌除妄念,摒除妄為,以恬淡素樸處之,罪咎自然消除。所以最珍貴的還是道。

《道德經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