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佐”,是輔助之意。“強”是強行壓制。

為臣者,要順天理,體民情,以自然之道,輔佐人君治國理民。不可專尚武力,濫用兵革。孟子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即是此意。作人君者,以道正心修德,國綱定會大振,上下定能同心同德,天下自然太平,萬民自然康樂,生靈自然不遭殺戳。倘若專尚兵革,橫暴強行而威鎮天下,必然無形中失去天地之和,擾亂生靈自然之十性十。人心背離,天下共怨,激起對方以兵力還報。常言道:“你有殺人之刀,十逼十起瞭他射人的箭。”試觀天下每次大亂,幹戈四起,你還我報,一來一往,互相殘殺,皆因不以道治國,而由恃兵逞強所致。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師”:軍隊。“荊棘”:有刺莉的灌木。

因興兵革,奪良民事農之力,服役於戰禍之中,幹戈十騷十擾,庶民不能安居樂業,農事必廢,田園荒蕪,荊棘叢生。在震撼山嶽的殺聲中,無數軍卒傷亡,其隱惡含嗔之氣蕩於太空,留下的父母妻子無贍無依,其傷感悲痛之情,號啕於人間。天人共怨,萬姓同誅,軍隊所過之處,飛鳥不下,獸挺亡群,國民饑饉,盜賊叢生,瘟疫流行,妖孽橫生,怪異滋起。故曰:“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已”:勝後即收兵。

既知興兵師,動幹戈,遭天人共怨,萬姓同誅,那麼,在橫暴愚頑禍國殃民之時,鄰國恃強侵擾國土之際,不得已而用兵,戰勝之後,應立即停止戰爭。雖戰勝瞭,但卻不敢恃強多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

“矜”:逞能。“伐”:自誇。“驕”:傲慢。

征戰成功,再不可以逞能、自誇、驕傲,而應該認為是這些橫行霸道、禍國殃民的愚頑之徒十逼十得我們不得已才這樣做。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巳。”

物壯大瞭,超過瞭限度,就要趨向於枯老,這就失去瞭柔和自然之道。如失去瞭柔和自然之道,那正是滅亡的前因。

此章經義涉及於養生。人君者,是喻心。天下者,是喻身。人素日應懷念仁慈,潛認憤怒,以柔和誠意而輔之於心,言行舉止,不可狂妄粗十暴。如此這般不求長生而自長生。相反,如為求其生而喜怒哀樂過甚,舉止蠻橫粗野,便似用兵力強制一樣,必然無形中促使心情躁動,百脈不調,疾病來攻,有不幸還報於身。每當劇烈地舉心運念之後,渾身感覺不快,就是本章中所講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等喻。

《道德經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