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腳跟不著地,是謂跂踵而立。邁著大步走,是謂跨行。此兩句是以人的“立”、“行”來闡明真常自然之道的要意。人站立時腳跟著地,身十子不偏不倚,穩穩當當,自然平易舒服,可以久立而不疲。這是立的自然之道。如果腳根不著地而站立,自感奇特有異於人,僥幸一時,卻失去瞭立的自然之道,必不能久立。人行走時,步子大小,隨著自己的足力, 一步一步前行,自自然然,不勞不累,雖久行而不怠。這是行走的自然之道。如果不根據自己的足力,邁開很大的步子向前奔躍,自感快速,卻脫離瞭行走的自然之道。必不能久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固執己見者,是不明大理,以己為“是”者,是偏執一方,其“是”不可彰顯於眾。稍微有點功勞就自居,常在人前誇耀自己,必不能成其大功。自覺比人長,總感瞭不起,並在人前傲慢者,其實這樣的人沒有什麼長處。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餘食即剩飯。贅是多餘。“行”,古多作形解。“跂立”、“跨行”、“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皆非自然之道。而是故意造作,是有為之舉。似同殘羹剩飯,多生之指頭。非但無用,而且有累。所以,有道德的人不去這樣做。

《道德經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