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指上古,“下”指庶民百姓。上古聖君治天下,本著真常的自然之德,上順天理,下應民情,無為無事。天下一統,萬民一心,人心淳樸,風俗渾厚。天下大治,而不知大治。有君王,而不知君王。君王無心親顯威名於下民,百姓亦無意對上阿諛奉承,上下相忘於渾厚的淳風之中。正如常言所說:人在道中不知道,魚在水中不知水。
“其次,親之譽之。”
次後,天道的運度趨於中古,純全的真常之德,逐漸被情十欲毀喪,渾厚的淳風日益泯滅,人類開始崇尚賢能,贊譽善良。親近仁人,始分上下,衡其貴賤,別其親疏,異其賢愚。
“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次後,真常自然之德,愈來愈失,渾厚的淳風,愈來愈薄。在上者不道不德,恃其爵位,仗其權勢,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下則人心乖戾,兇暴邪惡生。於是朝庭不得不彰示政令,頒佈刑律,以威禁之。日後之刑政日繁,人民畏懼,自然滋生侮慢。上對下彰刑法以威而禁,下因畏懼以侮慢而應上,上失真誠自然之德以對下民,下民亦以不忠欺哄於上。人心失道,由此上下相欺。國政由之腐敗,百工由之若墜,民心由之而失,倫理由之而紊亂,故《虞書?益稷》中有這樣的記載:"元首(君主)明哉,股肱(大臣)良哉。庶事康哉。"又雲:"元首叢勝(繁瑣)哉,股肱惰哉,萬事墜哉。"
“猶其貴言。”
失去瞭真常自然之道,脫離瞭清靜無為之德,破壞瞭渾厚淳樸之風,無真誠之心,民已懷疑不信,再興科條,尚法令,貴言教,欲以治國平天下,取信於民,已是南轅北轍,難以湊效。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欲使天下太平,萬民康樂,必須重道德,尚無為,崇自然,復淳風,隻有如此,才能成功。聖君雖以德化萬民,確“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見賢”,耕而食,織而衣,各遂其生息,自然而然上下相和,天下大治。雖天下大治,而民不知是何原因,這是自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