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無極圖

二、無極圖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無”無形無象,無色無聲,無臭無味,無熱無寒,無左無右,無前無後,無內無外,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情無思,無善無惡,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無征兆,無端倪,至虛至空,故稱“無”。此“無”本來無名,老子勉強把它稱為“道”。此“無”即“道”。

古人雲:“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無極”即“無”即“道”,道傢用無極圖——“O”表示。

此“O”並非沒有,而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備,無所不涵,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所不至,它的實際是“有”,是宇宙萬有所從以出的唯一總門。無此則無一切。

“無”即“O”,涵十陰十陽十二氣,是十陰十陽十二氣的合和與統一。十陰十陽十二氣,一正一負,互相吸引,相互補充,必抵消中和為“O”。因此,“O”似無非無,此虛無之體隻是相對於有色有相事物而言的一種狀態,一種形式,是假無真有,假虛真實,假空真物,它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O”不是沒有,而是物質的一種初始狀態。此“無”在《老子》書中論述頗多:

一章曰:“無,名天地之始。”

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謂玄十牝十。玄十牝十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十四章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十精十。其十精十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這些生動的論述,都是對“無”、“無極”即“道”的描繪。這說明“道”是純粹、素樸的物質,但不是普通的常見之物,而是虛無之體,是先天一炁。說它“無”,卻能化生萬物,說它“有”,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道”就是這樣一種無形而又真實存在的東西。

“道”的這些體十性十,被後來的道傢人物歸納為“虛無”、“自然”、“純粹”、“素樸”、“恬淡”、“平易”、“清靜”、“無為”、“柔十弱”、“不爭”十大特征。

這些體十性十、特征從人身上體現出來,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倫理化。“道”體現於人謂之“德”。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這就是說,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無形的,無跡象可睹,無端倪可察,是內在的、含蓄的、不顯露的、無意的,而不是人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十性十、功用與“道”相似。道是什麼特征,“上德”就是什麼特征,二者一脈相承。

“道”的十大特征,“上德”全部具備。“上德”的特征,就是“道”的特征。

“道”和“上德”的基本特征是“無”,用圖表示,即是“O”。這一“O”無所不在,無所不含,無限圓滿,至善至美,是至高無上的本體。

《道德經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