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黃帝內經》的三要義

講到《黃帝內經》,大傢都知道中國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黃老之道為主,然後散而為諸子百傢。所謂黃老,即是以黃帝軒轅為綜合起始的階段,到春秋戰國以後,才轉而狹義的以老子等道傢學說作代表。

什麼是黃帝之學,歷來在中國文化中,很難下一內涵的定義。因為它是儱侗包括中國的全體文化,不分十精十粗世俗的一切一切。

通常一般的觀念,提到黃帝,就會想到《黃帝內經》,認為它隻是中國上古傳統的醫藥的書,而且從考據立場來看。它的記述著作年代,很難稽考。所以越來越被輕視,即使是學醫的人,也一代不如一代,因對中國傳統文字有差距,越讀越不懂瞭。

扼要來說,《黃帝內經》,它不隻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

我們一般翻開《黃帝內經》,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好像是從中國的玄學、哲學講起,讀也難讀懂,看也不想看瞭。

其實,讀中國古典的書,千萬不要以十七世紀以後,大學學瞭一點西洋文化文字邏輯的皮十毛十來看它,那就牛頭不對馬嘴,愈讀愈遠愈糊塗瞭。中國古典文化的十習十慣十性十,以平常散說對話為主,自有它的邏輯,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發揮、申辯,然後再做結論。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後的邏輯來看中國古典文化,就會完全反感。如說西洋文字的邏輯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隻要取印度文化佛學的因明來看,如玄奘法師等所翻譯的《瑜伽師地論》等一讀,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後的邏輯文字,還隻是後輩新興的小兒科瞭。

話不要扯瞭,簡單的回轉來講,《黃帝內經》真正的宗旨要點,多處散見於各篇的內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舉痛論篇》中所說的三要義:

黃帝問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讀此,《內經》全書的中心,它是“醫(壽)世,醫(壽)人,醫(壽)國,醫(壽)社會”為中心,不過是先從如何養生壽人來切入而已。

譬如說,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內涵。它便說:“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如果隻說十抽十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體,而對人生生命生活瞭不相關,那是學問上的空談理想,不是沒有用,而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瞭,它必須要在人事上有實際應用,及實驗經歷才對。

再說“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學問,如果隻講現在,不通古今綿延演變的因果關系,都容易落入偏見,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從政或從醫,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醫治他人,第一學問,必須先從本人自己身上實驗做起。“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總之,這一段話,《黃帝內經》的中心,也是黃老之學的要點,它是通於政治、經濟、教育、軍事任何一門學科的大原則。

南懷瑾  二○○八年一月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