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陰心經
【循行】
《靈樞·經脈》: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1)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2),系目系(3)。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謙,行太陰、心主(4)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5)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本經穴]極泉、青靈、少海(合)、靈道(經)、通裡(絡)、陰郄(郄)、神門(輸、原)、少府(滎)、少沖(井)。
【註釋】
(1)心系——是指心與各臟相連的組織。按:主要指與心連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聯系。
(2)挾咽——即指咽喉。
(3)目系——指眼後與腦相連的組織。
(4)太陰、心主——指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
(5)掌後銳骨——指腕骨之豌豆骨部。
【語譯】
手少陰心經;從心中開始,出來屬於心臟與它臟相連的系帶,下過膈肌,絡小腸。
它的支脈:從心臟的系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於腦的系帶相聯系。
它的直行脈從心系(即心與它臟相聯系的系帶)上行至肺,向下出於腑下(極泉),沿上臂內側後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青靈),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靈道、通裡、陰郄、神門),到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後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沖),接手太陽小腸經。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嗌(1)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2)。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註釋】
(1)嗌--音益。《說文》:“咽也”。按:嗌,指咽峽部分,而咽則兼指食管。
(2)臂厥--同肺經。指經脈所過部分氣血阻逆。
【語譯】
本經有瞭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癥:咽喉幹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還可發為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癥。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癥:眼睛發黃,胸脅疼痛,上臂、前臂內側後邊痛或厥冷,手掌心熱痛。
手少陰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1),另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取之去腕後一寸(2)。別走太陽也。
其實,則支膈(3);虛,則不能言(4)。
【註釋】
(1)一寸——原作一寸半,據《太素》改。
(2)腕——原作掌,據《太素》《甲乙》改。
(3)支膈——胸膈間脹滿、支撐不適。
(4)不能言——其支者上系舌本,故不能言。
【語譯】
手少陰絡脈,名通裡。在腕關節後一寸處分出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聯系舌根部,歸屬於眼後聯系於腦部。
手少陰絡脈出現的實證,見胸膈部支撐脹滿;虛證,不能說話。可取手少陰絡穴治療。本絡走向手太陽小腸經脈。
手少陰經別
【循行】
《靈樞·經別》: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1)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
【註釋】
(1)淵腋——足少陰膽經穴名,在腋下三寸處。又釋為腋部。
【語譯】
手少陰經別,分出後進入腋下淵腋穴處兩筋之間,歸屬於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與手太陽經在內眼眥會合。
手少陰經筋
【循行】
《靈樞·經筋》: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伏(1)乳裡,結於胸中,循賁(2)下系於臍。
其病:內急,心承伏梁(3),下為肘網(4),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
【註釋】
(1)伏——原作“挾”據《太素》及楊註改。
(2)賁——原作“臂”據《太素》及楊註改。
(3)伏梁——古病名,五積之一,為心之積,主要癥狀為積塊起於臍上,上至心下,伏而不動,如屋之梁,因而得名。
(4)肘網——網,《太素》《甲乙》作“綱”,指上肢的筋有病,肘部感到如羅網一樣的牽制不舒。
【語譯】
手少陰經筋,起始於手小指內側,結聚於腕後豆骨處,向上結於肘內側,上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循行於乳裡,結聚於胸部,沿膈向下,聯系於臍部。
其病癥:可見胸內拘急,心下有積塊堅伏名為伏梁;上肢筋有病,則肘部拘急屈伸不利;本經筋循行部位支撐不適,掣引轉筋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