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雜病上·壓熱第六

方一十三首 論一首

金石凌

主服金石熱發,醫所不制,服之立愈方。

上樸硝(一斤) 上芒硝(一斤) 石膏(四兩) 凝水石(二兩)

上四味,熟沸水五升漬樸硝、芒硝令消,澄一宿,旦取澄硝,安銅器中粗搗,寒水石、石膏納其中,仍納金五兩,微火煎之,頻以箸頭柱看,著箸成凌。雲瀉置銅器中,留著水盆中,凝一宿,皆成凌,停三日以上,皆幹也,若熱病及石發,皆以蜜水和服半雞子大。

七水凌

主大熱及金石發動,金石凌不制者,服之。方∶樸硝五斤 芒硝(三斤,如雪者佳) 滑石(一斤半) 玉泉石(一斤) 石膏(一斤)鹵堿(五斤,如凌者) 凝水石(一斤,如雪者)

上七味,各別搗粗篩。

凍凌水(五升) 霜水(一升) 雪水(一升) 露水(五升半) 寒泉水(五升) 雨水(一升)東流水(五升半)

上七味,澄令清,銅器中納上件七味,散極,微火煎取七升,一宿澄清納瓷坩中凈處貯之,以重帛系口,一百二十日,皆如凍凌狀,成如白石英,有八棱,成就或大如箸,有長一尺者,名曰七水凌。,有人服金石發十熱者,以井花水和五分匕服之,一服極熱,即定,傷寒發十熱服一刀圭,小兒發十熱與麻子許,不可多用,神驗,買藥不得爭價,皆上好者,合藥以臘月臘日為上,合時以清凈處,先齋七日,不履穢污喪孝產婦之傢,及不得令雞犬、六畜、生婦、六根不完具及多口繞言人見之,不信敬人勿與服之,服藥得熱退之後七日,乃慎酒、肉、五辛等物,勿復喜惡口刑罰,仍七日齋戒持心清凈。

紫雪

主香港腳毒遍,內外煩熱,口生瘡,狂叫走,及解諸石、草、熱藥毒發,卒熱黃等瘴疫毒最良方。

金(一斤) 寒水石 石膏 磁石(各三斤,並碎)

上四味,以水一石煮取四鬥,去滓,納後藥。

升麻(一升) 玄參(一斤) 羚羊角(屑) 青木香 犀角(屑) 沉香(各五兩) 丁香(四兩) 甘草(八兩,炙)

上八味, 咀,於汁中煮取一鬥,去滓,納硝石四升,樸硝十精十者四升,於汁中煎取七升,投木器中,朱砂粉三兩,麝香粉半兩,攪令相得,寒之二日,成於霜雪,紫色。強人服三分匕,服之當利熱毒,老小以意增減用之,一劑可十年用之。

玄霜 主諸熱、風熱、氣熱、瘴熱,癃惡瘡毒,內入攻心,熱悶,服諸石藥發動,天行時氣,十溫十疫熱入腑臟,變成黃膽,蛇螫虎嚙狐野狼毒所咬,毒瓦斯入腹,內攻心,熱須利病出,用水三四合和一小兩,攪令消,服之,兩炊久,當快利兩行即瘥,小兒熱病服棗許大即瘥方

金(五十兩) 寒水石(六斤,研如粉) 磁石(三斤,碎) 石膏(五斤,碎)

上四味,以兩斛水煮取六鬥,澄清。

升麻 玄參(各一斤) 羚羊角(八兩) 犀角(四兩) 青木香(四兩) 沉香(五兩)

上六味,切,納上件汁中煮取二鬥,澄清。

樸硝末 芒硝(各六升) 麝香當門子(一兩,後入)

上三味,納汁中,漬一宿,澄取清,銅器中微微火煎取一鬥二升,以匙抄看,凝即成,下經一宿,當凝為雪,色黑耳。若猶濕者,安佈上,日幹之,其下水更煎,水凝即可停之如初,畢密器貯之。此藥無毒,又主毒風香港腳,熱悶赤熱腫,身上熱瘡,水漬少許,綿貼取點

上即瘥,頻與兩服,病膈上熱,食後服,膈下熱,空腹服之,猝熱十淋大小十便不通,服一兩,原有患熱者,皆宜服之。

論曰∶凡諸霜雪等方,皆據曾服金石大藥,藥發猛熱,非諸草藥所能制者則用之,若非金石發者,則用草藥等湯散方制之,不得雷同用霜雪方,若用之,則傷於太冷,於後腰腳疼痛,乃更後為所患,宜消息之。

虛煩心悶方

竹葉湯

主胃虛十陽十氣外蒸,瀉津十液,口幹,體吸吸苦渴,氣喘,嘔逆涎沫相連方。

竹葉(切,五升) 小麥(一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知母 茯苓(各三兩) 石膏(四兩,碎) 芍藥 栝蔞 澤瀉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二鬥,煮竹葉、小麥取一鬥,去滓,納藥煮取四升,分四服。

濃樸湯

主久積痰冷,胸脅痞滿,不受食飲,渾渾欲吐,血室空虛,客十陽十通之,令脈緊數,重熱水蒸,汗漏如珠,四肢煩痛,唇口幹燥,渴升水漿方。

濃樸(炙) 半夏(洗) 茯苓 白術(各四兩) 枳實(四枚,炙) 芍藥 黃 (各二兩)生薑(八兩,切) 麥門冬(一升,去心) 桂心(五合)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鬥五升,煮取五升,分四服。

竹葉湯

主下氣,胸中煩悶,悶亂氣逆,補不足方。

竹葉(一把) 粳米 麥門冬(去心) 半夏(洗,各一升) 人參 當歸(各二兩) 生薑(一斤,切) 上七味, 咀。以水一鬥五升,煮竹葉、生薑取一鬥,納諸藥,煮取八升,分十服,日三夜一。(一雲∶水八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

烏梅湯

主下氣,消渴止悶方。

烏梅(二七枚,大者) 香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一鬥,煮烏梅取五升,去滓,納豉,煮取三升,分三服,可常用之。

大酸棗湯

主虛勞煩悸,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五升) 人參 茯苓 生薑(切) 芎 桂心(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七味, 咀。以水一鬥二升,煮棗仁取七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棗湯

主虛煩,短氣,氣逆,上熱下冷,胸滿方。

大棗(三十枚,擘) 石膏(三兩,碎) 白薇 前十胡十 人參 防風(各二兩) 桂心 甘草(各一尺,炙)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竹根湯

主短氣欲絕,不足以息,煩撓,益氣止煩方∶竹根(一斤) 小麥 粳米 麥門冬(各一升,去心) 大棗(十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 咀。以水一鬥煮米、麥令熟去之,納諸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三,不能服者,以綿瀝口中。

酸棗湯

主傷寒及吐下後,心煩乏氣,不得眠方。

酸棗仁(四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幹薑 芎 茯苓 知母 甘草(各二兩,炙)

上七味, 咀。以水一鬥二升,煮棗仁,取一鬥,去之,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薇散

主虛煩方∶白薇 幹薑 甘草(各一兩) 栝蔞(二兩) 硝石(三兩)

上五味,各別搗,先納甘草臼中,次納白薇,次納幹薑,次納栝蔞,次納硝石,搗三千杵,篩和,冷水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