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證 方一十一首
十陽十明之為病,胃中寒是也。
問曰∶病有太十陽十陽十明,有正十陽十陽十明,有微十陽十陽十明,何謂也?答曰∶太十陽十陽十明者,脾約是也。正十陽十陽十明者,胃傢實是也;微十陽十明明者,發其汗,若利其小十便,胃中燥便難是也。
問曰∶何緣得十陽十明病?答曰∶太十陽十病,發其汗,若下之,亡其津十液,胃中幹燥,因為十陽十明;不更衣而便難,復為十陽十明病也。
問曰∶十陽十明病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反惡熱。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發十熱惡寒者,何?答曰∶然。雖二日,惡寒自罷,即汗出惡熱也。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十陽十明處中主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故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是太十陽十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十陽十明。
病發十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是為轉在十陽十明。
傷寒三日十陽十明脈大。
病脈浮而緩,手足十溫十,是為系在太十陰十,太十陰十當發黃,小十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而堅,為屬十陽十明。
傷寒傳系十陽十明者,其人 然後汗出。
十陽十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十熱惡寒,脈浮若緊,下之則腹滿,小十便難也。
十陽十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十陽十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十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為欲作堅瘕也,必頭堅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十陽十明病,初為欲食之,小十便反不數,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然汗出而解。此為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堅者即愈。
十陽十明病,欲解時,從申盡戍。
十陽十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十陽十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微煩頭眩者,必小十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其腹必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十陽十明病,久久而堅者,十陽十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為久虛故也。
冬十陽十明病,反無汗,但小十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頭必痛,若不嘔不咳,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冬十陽十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十陽十明病,脈浮而緊,其熱必潮,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十陽十明病,無汗,小十便不利,心中懊 ,必發黃。
十陽十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十便不利,必發黃。
十陽十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十陽十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煩不瞭瞭,此大便堅也。必亡津十液,胃中燥,故令其堅。當問小十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十便數少,津十液當還入胃中,故知必當大便也。
夫病十陽十多者,熱下之則堅,汗出多極,發其汗亦堅。
傷寒嘔多,雖有十陽十明證,不可攻也。
十陽十明病,當心下堅滿,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利止者愈。
十陽十明病,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十熱,色黃者,小十便不利也。
十陽十明病,不吐下,而煩者,可與承氣湯。
十陽十明病,其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如此者,其外為解,可攻其裡,手足 然汗出,此為已堅,承氣湯主之。
若汗出多,而微惡寒,外為未解,其熱不潮,勿與承氣湯,若腹大滿,而不大便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至大下。
十陽十明病,潮熱微堅,可與承氣湯,不堅勿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矢氣者,此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十熱者,必復堅,以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之。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是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十陽十明病,其人多汗,津十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則譫語,承氣湯主之。
十陽十明病,譫語妄言,發潮熱其脈滑疾,如此者,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復與一升,如不轉氣者,勿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此為裡虛,為難治,不得復與承氣湯。
十陽十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堅耳,承氣湯主之。
十陽十明病,下血而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者則愈。
汗出而譫語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風也。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下之則愈,宜承氣湯。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十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 語。
十陽十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堅後溏者,不可不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氣湯。
病者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躁煩,發作有時,此為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者,屬十陽十明,脈實者當下之;脈浮虛者當,發其汗,下之,宜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方見桂枝湯門)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承氣湯。
病者小十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怫鬱不能臥,有燥屎故也,宜承氣湯。
得病二三日,脈浮弱,無太十陽十柴十胡十證,而煩心下堅,至四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十便少者,雖不大便,但頭堅後溏,未傷寒七八日,目中不瞭瞭,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宜承氣湯。
十陽十明病,發十熱汗多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承氣湯。
十陽十明與少十陽十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承氣湯。(方並見承氣湯門)十陽十明病,脈浮緊,咽幹口苦,腹滿而喘,發十熱汗出,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十體重。發汗即躁,心中憒憒,而反譫語。加十溫十針,必怵惕,又煩躁不得眠。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湯主之。
十陽十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十溫十,不結胸,心中懊 ,若饑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湯主之。方∶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十溫十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三十陽十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言語向經,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白虎湯主之。(按諸本皆雲“向經”,不敢刊改。)若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湯主之。(方見雜療中。)若脈浮發十熱,渴欲飲水,小十便不利,豬苓湯主之。方∶豬苓(去黑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消,十溫十服七合,日三服。
十陽十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十便故也。
胃中虛冷,其人不能食者,飲水即噦。
脈浮發十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即衄。
若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四逆湯主之。方∶甘草(二兩,炙) 幹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十溫十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薑三兩。
十陽十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十便自可,而胸脅滿不去,小柴十胡十湯主之。
十陽十明病,脅下堅滿,不大便而嘔,舌上苔者,可以小柴十胡十湯,上焦得通,津十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
十陽十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其人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十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與小柴十胡十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湯。不溺,腹滿加噦,不治。(方見柴十胡十湯門)十陽十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表為未解,可發汗,宜桂枝湯。
十陽十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汗即愈,宜麻黃湯(方並見上。)十陽十明病汗出,若發其汗,小十便自利,此為內竭,雖堅不可攻,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豬膽汁皆可以導。方∶蜜(七合)
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令頭銳,以納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又方∶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法醋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已試甚良。
十陽十明病,發十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有,齊頸而還,小十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十便不利,其腹微滿,茵陳湯主之。方∶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十溫十三服。小十便當利,溺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黃從小十便去。
十陽十明證,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雖堅,大便必黑,抵當湯主之。
病者無表裡證,發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假令下已,脈數不解,而合熱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抵當湯主之。若數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便膿血。(方
見雜療中。)食谷而嘔者,屬十陽十明,茱萸湯主之。方∶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十溫十服七合,日三服。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十陽十明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十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此為醫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十陽十明,小十便數者,大便即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但與之,當以法救渴,宜五苓散。(方見療痞門。)脈十陽十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如∶汗出多者,為太過。太過者十陽十絕於內,亡津十液,大便因堅脈浮而芤,浮為十陽十,芤為十陰十,浮芤相搏,胃氣則生熱,其十陽十則絕。趺十陽十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十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即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方∶麻子仁(二升) 芍藥 枳實(炙,各八兩) 大黃(一斤) 濃樸(一尺,) 杏仁(一升,去皮尖兩仁者,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傷寒發其汗,則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相搏,在裡不解故也。傷寒其人發黃,梔子柏皮湯主之。方∶梔子(十五枚,擘) 甘草 黃柏(十五分)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十溫十再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十體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方∶麻黃(去節) 連翹(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 白皮(切,一斤) 甘草(二兩,炙) 一方生薑(二兩,切)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