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傷寒方下·發汗湯第五

(例一首 方十九首)

例曰∶大法春夏宜發汗。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 然一時間許益佳,但不可如水流離耳。若病不解,當更重發汗,汗出多則亡十陽十,十陽十虛不可重發汗也。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凡雲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及湯,隨證良驗。

凡病無故自汗出,復發其汗愈,衛復和故也。

夫脈浮者,病在外,可發汗,宜桂枝湯。

夫脈浮大而數者,亦可發汗,宜桂枝湯。

夫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而外不解,此為衛氣不和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夫病患臟無他病,時時發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故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令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

太十陽十病,頭痛發十熱汗出惡風寒,宜桂枝湯。

太十陽十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濃樸杏仁湯。

太十陽十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湯。

太十陽十病,先發其汗,不解而復下之,其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表則愈,宜桂枝湯。

太十陽十病下之,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不上沖,不可與。

凡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十熱無汗者,勿與之,常知此,勿誤也。

桂枝湯

治中風其脈十陽十浮而十陰十弱,十陽十浮者熱自發,十陰十弱者汗自出。澀澀惡風,淅淅惡寒,翕翕發十熱,鼻鳴幹嘔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 咀三物,切薑擘棗,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納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闊其間。

不得汗者,小促其間,令藥勢相及汗出,自護如法,特須避風。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劑不解,病證不變者,當復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兩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飲熱粥以助藥力。

麻黃湯

治傷寒頭及腰痛,身十體骨節疼,發十熱惡寒,不汗而喘方。

麻黃(三兩) 桂枝 甘草(各一兩) 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大青龍湯

治中風傷寒,脈浮緊,發十熱惡寒,身十體疼痛,汗不出煩躁方。

麻黃(六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石膏(如雞子一枚,碎) 生薑(三兩) 杏仁(四十枚)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去沫,乃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濃覆,當大汗出,十溫十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則筋惕肉 ,此為逆也。不汗乃再服。

十陽十毒升麻湯

治傷寒一二日便成十陽十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十陽十毒,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方。

升麻 甘草(各半兩) 當歸 蜀椒 雄黃 桂心(各六銖)

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裡進一服,十溫十覆手足,毒出則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無桂心有鱉甲手大一片,《肘後》與《千金》同《古今錄驗》有梔子六銖、鱉甲如手一片。)

十陰十毒甘草湯

治傷寒初起一二日便結成十陰十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十陰十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仲景雲此十陰十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甘草 升麻(各半兩) 當歸 蜀椒(各六銖) 鱉甲(一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裡頃更進一服,十溫十覆發汗,毒當從汗出,汗出則愈。若不汗則不除,重作服。(仲景方無蜀椒。)

十陰十旦湯

治傷寒肢節疼痛,納寒外熱虛煩方。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幹薑 黃芩(各三兩) 桂心(四兩) 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三夜二,覆令小汗。

十陽十旦湯

`治傷寒中風脈浮,發十熱往來,汗出惡風,頭項強,鼻鳴幹嘔,桂枝湯主之。隨病加減如下方。

以泉水一鬥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蔞根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幹薑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正十陽十旦主之。煎得二升,納膠飴半斤,為再服。若脈浮緊發十熱者,不可與之。

六物解肌湯

治傷寒發十熱身十體疼痛方。

葛根(四兩) 茯苓(三兩) 麻黃 牡蠣 生薑(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後得汗,汗通即止。(《古今錄驗》無生薑、甘草。)

解肌湯

治傷寒十溫十病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一兩) 黃芩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一鬥煮取三升,飲一升,日三。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以 豉丸下之。(《延年秘錄》有桂心一兩。)

治疫氣傷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

香豉(一升綿裹) 蔥白(切一升) 童子小十便(三升)

上三味,先熬豉蔥令相得,則投小十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驗。

治傷寒時氣十溫十疫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丹砂一兩末之,以水一鬥煮取一升,頓服之,覆取汗。

解肌升麻湯

治時氣三四日不解方。

升麻 芍藥 石膏 麻黃 甘草(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貝齒(三枚,一作貝母十八銖)

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十溫十覆發汗便愈。

葛根龍膽湯

治傷寒三四日不瘥,身十體煩毒而熱方。

葛根(八兩) 龍膽 大青(各半兩) 升麻 石膏 葳蕤(各一兩) 甘草 桂心 芍藥 黃芩 麻黃(各二兩) 生薑(二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鬥煮葛根取八升,納餘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方∶

梔子仁 黃連 黃柏 大黃(各半兩) 好豉(一升) 蔥白(七十莖十)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納後蔥白、豉煮得三升,頓服一升,日三服,湯訖十溫十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後服勿復取汗,不得汗者復服重發,此藥無忌,特宜老小,神良。

七物黃連湯

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十熱,其人喜煩嘔逆支滿,劇如禍祟,寒熱相搏,故令喜煩方。

黃連 茯苓 黃芩(各十八銖) 芍藥 葛根(各一兩) 甘草(一兩六銖) 小麥(三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湯,勢安乃臥。藥主毒瓦斯,服湯之後胸中熱及咽喉痛皆瘥,明日復煮一劑,如法服之。此湯無毒,但除熱下氣安病患。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之。

三匕湯

治傷寒中風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脅痛,四肢逆,幹嘔水漿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一日數十行方。

茯苓(如雞子大) 黃芩 人參(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芒硝 幹地黃(各一升)大黃

上九味搗篩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絞去滓,服之,日三,十溫十覆,汗出即愈,病劇與六七匕。

五香麻黃湯

治傷寒忽發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虛腫浮如吹狀,亦著頭面唇口頸項,劇者偏著腳脛外如軸大而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

麝香(半兩) 熏陸香 雞舌香(各一兩) 沉香 青木香 麻黃 防風 獨活 秦艽 葳蕤 甘草(各二兩) 白薇 枳實(各二兩)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後外摩防己膏。

治傷寒三日外與前藥不瘥脈勢仍數者,十陽十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方∶

桂枝 黃芩 甘草(各二兩) 升麻 葛根 生薑(各三兩) 芍藥(六兩) 石膏(八兩)梔子(二七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裡久。若前兩服訖即得汗,後服即停。不得汗更進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梔子加麻黃二兩,足水二升,再根據方服。

雪煎

治傷寒方。

麻黃(十斤) 大黃(一斤十三兩) 杏仁(一鬥四升)

上三味 咀,以雪水五斛四鬥漬麻黃於東向灶釜中三宿,納大黃攪令調,炊以桑薪煮得二斛,去滓,復納釜中,搗杏仁,納汁中,復炊之,可餘六七鬥汁,絞去滓,置銅器中,又以雪水三鬥合煎之,攪令調,得二鬥四升,藥成可丸,冷凝,丸如彈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

《備急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