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十一首)
度瘴發汗青散
治傷寒敕色,惡寒發十熱,頭痛項強體疼方。
麻黃(三兩半) 桔梗 細辛 吳茱萸 防風 白術(各一兩) 烏頭 幹薑 蜀椒 桂心(各一兩六銖)
上十味治下篩,十溫十酒服方寸匕,十溫十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復服如法。
若得汗足,如故頭痛發十熱,此為內實,當服 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頭重者,可以二大豆許,納鼻孔中,覺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時行病。
五苓散
主時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十精十彩言語不與人相當者方。
豬苓 白術 茯苓(各十八銖) 桂心(十二銖) 澤瀉(三十銖)
上五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水,汗出即愈。
崔文行解散
治時氣不和傷寒發十熱者方。
桔梗 細辛(各四兩) 白術(八兩) 烏頭(一斤)
上四味治下篩,若中傷寒服錢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覺,復小增之,以知為度。若時氣不和,旦服錢五匕。辟惡氣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六物青散
治傷寒敕色惡寒方。
附子 白術(各一兩六銖) 防風 細辛(各一兩十八銖) 桔梗 烏頭(各三兩十八銖)
上六味治下篩,以十溫十酒服錢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後食頃不汗出者,進十溫十粥一杯以發之,十溫十覆汗 可也。勿令流離,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十溫十粉粉之,微者不須粉。不得汗者,當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當服神丹丸。
青散
治春傷寒頭痛發十熱方。
苦參 濃樸 石膏(各三十銖) 大黃 細辛(各二兩) 麻黃(五兩) 烏頭(五枚)
上七味治下篩。覺傷寒頭痛發十熱,以白湯半升和藥方寸匕投湯中,熟訖去滓盡服覆取汗,汗出十溫十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當微下利者,有大黃故也。
詔書發汗白薇散
治傷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銖) 杏仁 貝母(各十八銖) 麻黃(一兩八銖)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自覆臥汗出即愈。
華佗赤散
治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中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後中風寒經氣
丹砂(十二銖) 蜀椒 蜀漆 幹薑 細辛 黃芩 防己 桂心 茯苓 人參 沙參 桔梗女萎(即葳蕤) 烏頭(各十八銖) 雄黃(二十四銖) 吳茱萸(三十銖) 麻黃 代赭(各二兩半)
上十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瘧先發一時,所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細辛、薑、桂、丹砂、雄黃不熬,餘皆熬之。
赤散
治傷寒頭痛項強、身熱腰脊痛往來有時方。
幹薑 防風 沙參 細辛 白術 人參 蜀椒 茯苓 麻黃 黃芩 代赭 桔梗 吳茱萸(各一兩) 附子(二兩)
上十四味治下篩,先食,酒服一錢匕,日三。
烏頭赤散
治天行疫氣病方。
烏頭(一兩半) 皂莢(半兩) 雄黃 細辛 桔梗 大黃(各一兩)
上六味治下篩,清酒或井華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為度。除時氣疫病,若牛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與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時,服一刀圭,取兩大豆許,吹註兩鼻孔中。
水解散
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方。
桂心 甘草 大黃(各二兩) 麻黃(四兩)
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強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錄》有黃芩、芍藥各二兩。《古今錄驗》無甘草,有芍藥。治天行熱病生 瘡疼痛及解肌出汗)
治時病表裡大熱欲死方∶
大黃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黃 葛根 (各等分)
上八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