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 出血熱病毒 · 3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引起登革熱。該病流行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特別是東南亞、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我國於1978年在廣東佛山首次發現本病,以後在海南島及廣西等地均有發現。

登革病毒屬於黃病毒科,形態結構與乙腦病毒相似,但體積較小,約17~25nm,依抗原十性十不同分為1、2、3、4四個血清型,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異。其中2型傳播最廣泛,各型病毒間抗原十性十有十十交十十叉,與乙腦病毒和西尼羅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病毒在蚊體內以及白紋伊蚊傳代細胞(C6/36細胞)、猴腎、地鼠腎原代和傳代細胞中能增殖,並產生明顯的細胞病變。

登革病毒經蚊(主要是埃及伊蚊)傳播。病人及隱十性十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而叢林中的靈長類是維護病毒在自然界循環的動物宿主。

人對登革病普遍易感。潛伏期約3~8天。病毒感染人後,先在十毛十細血管內皮細胞及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復制增殖,然後經十血流擴散,引起發十熱、頭痛、乏力,肌肉、骨骼和關節痛,約半數伴有惡心、嘔吐、皮疹或淋巴結腫大。部分病人可於發十熱2~4天後癥狀突然加重,發生出十血和休克。臨十床十上根據上述癥狀可將登革熱分為普通型和登革出十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征二個類型。後者多發生於再次感染異型登革病毒後,其基本病理過程是異常的免疫反應,它涉及病毒抗原-抗體復合物、白細胞和補體系統,病情較重,病毒率高。

病人感染7天後血清中出現血凝抑制抗體,稍後出現補體結合抗體。在實驗診斷中,利用C6/36細胞分離病毒是最敏十感的方法,用收獲液作抗原,進行血凝抑制試驗可迅速作出鑒定。取病人血清做中和、血凝抑制和補體結合試驗,可提供診斷的依據。近年有用ELISA捕捉法檢測lgM抗體早期診斷。目前本病尚無特異防治辦法。

《醫學微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