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肝炎病毒·1 甲型肝炎病毒

1973年Feinslone 首先用免疫電鏡技術在急十性十期患者的糞便中發現甲型肝炎病毒(Hapatitis A virus,HAV ) 。屬微小RNA病毒科,新型腸道病毒72型。人類感染HAV後,大多表現為亞臨十床十或隱十性十感染,僅少數人表現為急十性十甲型肝炎。一般可完全恢復,不轉為慢十性十肝炎,亦無慢十性十攜帶者。

一、生物學十性十狀

(一)形態與結構

病毒呈球形,直徑約為27nm。無囊膜。衣殼由60個殼微粒組成,呈20面體立體對稱,有HAV的特異十性十抗原(HAVAg),每一殼微粒由4種不同的多肽即VP1、VP2、VP3和VP4所組成。

在病毒的核心部位,為單股正鏈RNA。除決定病毒的遺傳特十性十外,兼具信使RNA的功能,並有傳染十性十。

HAV的單股RNA,其長度相當於7400個核苷酸。在RNA的3′末端有多聚的腺苷序列,在5′末端以共價形式連接一由病毒基因編碼的細小蛋白質,稱病毒基因組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ic,VPG)。

它在病毒復制過程中,能使病毒核酸附著於宿主細胞的核蛋白體上進行病毒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二)病毒感染模型與培養

黑猩猩和狨猴對HAV易感,且能傳代,經口或靜脈註射可使動物發生肝炎,並能在肝細胞凍中檢出HAV。在潛伏期和急十性十期的早期,HAV可隨糞便排十出。恢復期血清中能檢出HAV的相應抗體。

1979年Provost 等首次成功地將已適應在狨猴傳代的毒株培養於原狨猴肝細胞或恒河猴胚腎細胞FPhK6株中。我國學者也先後成功地使HAV在肝癌細胞株中增殖。病毒在組織培養細胞中雖可增殖。但不引起細胞病變,且增殖與細胞釋放均甚緩慢。應用免疫熒光試驗,可檢出組織細胞中的HAV,亦可用放射免疫方法,自細胞溶解物中檢出HAV。

(三)抵抗力

初步實驗證明,HAV對乙醚、60℃加熱1小時及pH3的作用均有相對的抵抗力(在4℃可存活數月)。但加熱100℃5分鐘呈用甲醛溶液、氯等處理,可使之滅活。非離子型去垢劑不破壞病毒的傳染十性十。

二、致病十性十與免疫十性十

(一)傳染源與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傳染源多為病人。甲型肝炎的潛伏期為15~45天,病毒常在患者轉氨酸升高前的5~6天就存在於患者的血液和糞便中。發病2~3周後,隨著血清中特異十性十抗體的產生,血液和糞便的傳染十性十也逐漸消失。長期攜帶病毒者極罕見。

HAV隨患者糞便排十出體外,通過污染水源、食物、海產品(如十毛十蚶等)、餐具等的傳播可造成散發十性十流行或大流行。也可通過輸血或註射方式傳播,但由於HAV在患者血液中持續時間遠較乙型肝炎病毒為短,故此種傳播方式較為少見。

(二)致病機理與免疫

根據臨十床十和流行病學觀察,甲型肝炎病毒多侵犯兒童及青年,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遞減。臨十床十表現多從發十熱、疲乏和食欲不震開始,繼而出現肝腫大、壓痛、肝功能損害,部份患者可出現黃疸。多數情況下,無黃疸病例發生率要比黃疸型高許多倍,但大流行時黃疸型比例增高。40歲上成十人中,80%左右均有抗HAV抗體。HAV經糞一口途徑侵入人十體後,先在腸粘十膜和局部淋巴結增殖,繼而進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癥,最終侵入靶器官肝臟,在肝細胞內增殖。由於在組織培養細胞中增殖緩慢並不直接引起細胞損害,故推測其致病機理,除病毒的直接作用外,機體的免疫應答可能在引起肝組織損害上起一定的作用。現可應用狨猴作為實驗感染模型以研究HAV的致病機理。動物經大劑型病毒感染後1周,肝組織呈輕度炎癥反應和有小量的局灶十性十壞死現象。此時感染動物雖然肝功能異常,但病情穩定。可是在動物血清中出現特異十性十抗體的同時,動物病情反而轉劇,肝組織出現明顯的炎癥和門脈周圍細胞壞死。由此推論早期的臨十床十表現是HAV本身的致病作用,而隨後發生的病理改變是一種免疫病理損害。

在甲型肝炎的顯十性十感染或隱十性十感染過程中,機體都可產生抗HAV的lgm 和lgG抗體。前者在急十性十期和恢復期出現,後者在恢復後期出現,並可維持多年,對同型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另外有活力的NK細胞,特異十性十細胞毒T細胞(CD8+)在消滅病毒、控制HAV感染中亦很重要。

三、微生物學診斷

目前對甲型肝炎的微生物學檢查,以HAV的抗原和抗體為主。應用的方法包括免疫電鏡、補體結合試驗、免疫粘附血凝試驗、固相放射免疫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多聚酶鏈反應、cDNA-RNA分子雜十十交十十技術等。抗HAVLgm 具有出現早、短期達高十峰與消失快的特點,故它測得是甲型肝炎新近感染的標志。抗HAVLgG 的檢測有助於流行病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HAV的預防應搞好飲食衛生,保護水源,加強糞便管理,並做好衛生宣教工作。註射丙種球蛋白及胎十盤球蛋白,應急預防甲型肝炎有一定效果。我國生產的甲肝活疫苗隻註射一次即可獲得持久免疫力。基因工程疫苗研制亦已成功。

《醫學微生物學》